曾经的隘口既是贫困村,又是典型的“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不仅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也被弱化。调研中,相关部门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地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如燎原之火快速发展,却经常遇到资金、土地等“瓶颈”;而村党组织、村委会有一定资源,却无项目可做。能否让村集体经济搭上合作社发展的快车?
隘口村成为了首个试点。2012年,向天顺创办的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正遭遇发展中的烦恼:首笔贷款资金35万基本用完,进一步购置加工设备扩大加工量的计划,却在“等米下锅”。村集体注册了公司,吉首市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先后为公司注入40万资本,入股合作社。因为资金的政府背景,吉首人称之为“红色股份”。
为规范运行,吉首市给“红色公司”设计了一套制度。比如,要求项目资金性质和投入渠道不变,“红色股份”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每年分得红利的50%,原则上用于扩大再生产,作为追加股本继续投入,另外50%作为基层集体经济收入,合理用于基层的公益事业和弥补基层组织工作经费的不足。
第一年分红,包括隘口在内的4个试点村,共得红利9.2万元,全部一举摘掉“空壳村”的“帽子”。截至目前,“红色股份”发展模式已在吉首34个村开展,分得红利资金53.9万元。钱虽不多,但收益稳定可持续,等于给集体经济带来了“造血”功能。
向天顺担任隘口村支书的年头不过两年多,底气却前所未有的足。困难党员慰问、产业路硬化、饮水工程修建……靠着“红色股份”的红利所得,村集体彻底告别了“无钱办事”的尴尬。更让向天顺感慨的是村支两委不断提升的号召力:“村里要修一条产业路,占了一些村民的地,村民们一分钱补偿都不要。他们说,支书说路往哪修,就往哪修。”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05日 01 版)
来源:|0
编辑: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