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社区:着力产业强村绘就美丽丹青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 2016-06-14 10:04:32
—分享—

清明村 向民航 摄_副本.jpg

丹青镇清明社区 向明航/摄

红网吉首站6月13日讯(记者 肖庆宾) 丹青镇,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东歌西鼓,南戏北狮中春”文化格局“东歌”中心,清明歌会、调年节是当地著名的民族传统节日,苗族芭排被誉为织锦的“活化石”,1999年该镇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然而水墨丹青的另一面,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微循环不畅,群众出行难,有吉首的“西伯利亚”戏称;加之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慢,导致全镇17个村和1个社区,贫困村占了13个,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是丹青镇面临的严峻现实。

2015年,市委办、市史志办、市公路局组成的扶贫工作组进驻镇清明社区,咬定“产业强村”这一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培育为支撑、金融政策支持为保障,加快了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进程。

基础 社区旧貌换新颜


363148752034589299_副本.jpg

扶贫工作组上门访贫问需

“村民居住集中,基础设施薄弱,生活习惯滞后,环境不容乐观。”这是扶贫工作组进驻清明社区后的第一印象,发展产业,基础先行,《清明社区驻村扶贫2015—2020年规划》随之出炉。

据介绍,2015年,工作组将固本强基作为作为脱贫工作重点,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夯实扶贫工作硬件保障,集中实施了19个扶贫项目。铺设青石板路40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修建健身娱乐设施及亲水码头各三处, 同时还在社区开展了绿化工程,积极推进改厕改圈、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通过一系列扶贫工程的实施,清明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村容村貌靓了,生活环境美了,扶贫工作硬件保障得到进一步夯实,社区村民感受到了扶贫工作带来的实效。


产业扶贫助 力群众拔“穷根”

IMG_4425_副本.jpg

陈建明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有了工作,盖了新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年前,陈建明一家四口还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木房子里,全家仅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扶贫工作组进驻后,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得陈建明夫妇双双找到了新工作,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即将搬进新居的陈建明坦言,孩子读书难和住房问题都成了“过去式”,现如今,一家人正积极种植长线椒,为将来的泡椒加工做准备。

陈建明口中的“泡椒”是丹青镇传统辣椒食品,其以红土片区内原产的优质长线椒,经天然发酵和苗家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在保留了辣椒原汁原味基础上,形成了清、香、脆、辣的独特口感。但由于泡椒制作处于农户分散加工的无序状态,即便产品本身在吉首范围内有了一定知名度,却一直“没品牌、没规模、没产量”,因此在主流消费市场往往难觅其身影。

2016年,市委办、市史志办组成的新一轮扶贫工作组在延续上一年扶贫规划的基础上,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瞄准当家产业——泡椒加工精准发力,做深度文章,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由社区合作社牵头,引进食品加工企业葛四(民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借助龙头企业的优势,将传统特色食品引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葛四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的泡椒加工销售合作协议标明,将对贫困户种植的辣椒实行价格保底、优先收购,年内销售泡椒六万瓶,预计销售额能达五十万元左右。

“按照社区内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长线椒面积50亩来算,平均每户可实现增收4680元。同时合作社社员采取一帮二的模式,带动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泡椒加工,初步估算每户年收入可达到九千元。”虽然还未到长线椒收获时节,但清明社区村支书张民秋却早有了明白账。

选包装,接订单,督销售……葛四公司负责人葛洁在另一头同样忙得不亦乐乎。她开心地告诉记者,目前仅长沙市场便已经有了四万多瓶的销售订单, 泡椒加工产业做强做大指日可待。


多措并举 推进政策见实效

40F603BD00666E58D0F2C7CBCD05CB6D_副本.jpg

 社区阿娅合作社与葛四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磨刀不误砍柴工,工作组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要让社区里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产业帮扶红利,确保脱贫解困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实现脱贫帮扶全覆盖,

金融产业扶贫是解决脱贫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一开始不少农户都想不通,本身就穷还要他去借钱,他肯定不愿意。” 社区村支书张民秋说,要打消村民思想上的顾虑,就要做好政策宣传,“贷款由企业担保,不需要你们还钱,还送持续三年的分红。” 在村支两委和工作组努力下,最终三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葛四公司签订了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分贷统还四方协议。

5月25日,信用社正式将总计98万元贷款发放至社区。首批签订贷款协议的二十户贫困户当天就收到了企业利益分红58800元。

“小额贷款就是场及时雨 ,帮助太大了。”建档立卡户张卫云直言不讳地说,虽然自己一直看好竹鼠养殖的市场前景,苦于资金限制,始终无法扩大规模。不仅如此,贫困甚至让他几段恋情无疾而终,“说实话,想到下半辈子可能就这么一个人过,心里都凉。”

今年,正是通过小额信贷贴息政策的五万元,张卫平修建了新的竹鼠养殖场,将原来20多平米的场地扩大到了80多平米,他还计划着边养殖边提升专业技术,争取将养殖竹鼠的数量从50多只扩大到200只。“后顾之忧没了,信心更足了,至于结婚嘛,讲不好哪天缘分就来了。”

清明社区第一支书龙冬表示,张卫云只是清明社区脱贫计划中的一员。除了利用贫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展农产品加工外,工作组还通过一户一策的方案,对多户贫困户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 ,初步估算每户可以增收3500元。针对缺少独户或者劳动力的贫困户,工作组计划采取帮扶扶贫措施,实行以奖代补进行补贴,或是通过低保、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让贫困户达到脱贫效果。

“选准特色产业、培育扶贫龙头、创新联结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扩大信贷支持、做强村集体经济是保障丹青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素。”丹青镇党委书记陈爱军表示,下一步,丹青镇将立足特色优先、效益优先原则,继续发展椪柑、茶叶、生态优质稻米、泡椒、中药材、油茶、畜牧水产、特色种养、休闲旅游等九大产业,实现特色效益产业全覆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全面脱贫致富。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