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基地
茶农采茶
红网吉首站3月14日讯(通讯员 王蝶)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里的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各自往家赶。另一端,吉首市马颈坳镇几比村,百八十人聚集在村里的茶叶加工厂里,人声鼎沸,热闹不凡。在这里,村干部将村民召集起来,集中进行茶叶采摘标准的培训。
村秘书向清友介绍:“今年,我们村里的茶叶基地和吉首市新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对接,公司制定采摘标准、实行鲜叶包收,前提是依照公司的采摘标准,不得以次充好,因此村里面白天组织采茶,晚上安排培训。”
吉首市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走精准帮扶路径,通过“产业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多主体、多途径开展产业帮扶。几比村是吉首的一个普通贫困村,走进几比村,从单一的茶叶产业建设视角进行实地走访,产业帮扶成效可见一斑。
整村推进 家家户户种茶叶
几比村是吉首茶叶产业建设整村推进过程中涌现的一匹“黑马”。它位于马颈坳镇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吕洞山区,属吉首典型的偏远村。2011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977元。2012年,响应吉首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茶业先行”的号召,村支两委深入宣传,动员全村出动。
据村秘书向清友介绍,村里精准识别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4户无劳动力的“五保户”外,其余40户全都种上了茶叶。同时,村里其他户也都纷纷学习,紧跟脱贫致富步伐。全村145户,除去刚谈及的4户 “五保户”外,其余141户家家种植湘西黄金茶,目前全村茶叶面积1200亩,2016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年收入上万的共有50余户。
张树清,几比村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10亩茶园,当年仅卖售茶叶鲜叶一项收入上万元,一举摘掉了贫苦户的帽子,同年和他一起脱贫的还有11户。
茶叶不仅让村民发家致富,还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村仅有十四、五人外出务工,其余的都在家服侍茶园,农闲时节才去吉首打零工。
同时因为茶叶效益好,村里组织成立了吉首金山茶叶合作社,新建了加工厂。2016年,合作社为提高亩产,还积极组织加工夏秋茶2000斤,销售4万元。所得收益主要用于村部建设、采购茶叶有机肥等。
能人带头 产业发展有干劲
张忠付是镇上、村里公认的种茶能人。“他家的茶园种的非常漂亮,一年十多万元的收入,是致富带头的典范。”马颈坳镇茶叶办主任田再忠一再向我们推荐。
张忠付年近六旬,家有三个女儿,现在都已成家,他说“我就是因为种了茶叶,才把她们三个盘出来的”。2012年他家还是村里的精准扶贫贫困户,当时市里号召种植茶叶,对于精准扶贫户,还按人头,每人奖补400元用于发展茶叶产业。
“那时,我们隔壁的隘口村、黄金村很多人因为种茶发了财,我们也不甘落后,更别说市里还大力扶持,于是我和村里几户人商量了一下开始带头种茶,后来因为村民们看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也都纷纷抢着种。”
2014年张忠付家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第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几年下来,现在我家共有40多亩茶园,去年一年加工干茶约300斤,卖近8万元,卖枝条2.8万元,年收入十万元以上。”张忠付算起他的茶叶账来滔滔不绝。
同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张忠付自己花3万元购置了一套茶叶加工器械,实现了“产、工、销”一条龙。如今,他正在筹划成立家庭农场,创建自己的品牌。
“再过几日就可全面采摘了,我已经联系好了二十多个人,到时候预计每天可采120斤鲜叶,要连着采半个月”张忠付笑呵呵的向我们介绍。
2017年新春伊始,张忠付又开始在自家的茶叶地里忙活,今年他又新定植了3亩。一株株迎风而立的茶苗犹如一面面致富带头的旗帜飘扬在青青几比茶山。
龙头带动 茶叶生产规模规范
2016年村里引进了市里的“龙头”茶企——吉首市新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合作。公司将村里的茶园全部吸纳入股,实行鲜叶包收,并指导打造有机茶园,成为全市第一个有机茶基地。
公司负责人田海介绍:“公司在全市产茶乡镇进行了一番实地调研后,确定几比茶叶基地为企业的定点合作基地。一是这里的茶园相对集中,有一定的规模,二是这里的茶园培管到位,茶树长势好。我们聘请技术专家常年进行指导,向茶农发放茶树有机肥,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目前,已向有关部门申报,预计今年底就能拿到证书。有机茶市场行情好、价格高,帮助茶农提高亩产值,促进茶农增收,实现‘双赢’。”
吉首市大力施行产业扶贫,第一步:“精准”产业,确立了一批“短中长”产业扶贫项目。短期以黑木耳种植、稻田养鱼、畜牧养殖和旅游服务为主;中、长期以茶叶、猕猴桃、中药材种植和产业示范园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为主。2016年各项产业发展,帮助约9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其中茶叶产业首当其冲,2016年直接带动约3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