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大师杨光三(左)在制作砚台
精细雕琢
细心打磨
古朴雅致的砚台
杨光三雕刻作品《蟹趣》
文/周俞林
图/向民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作为文人墨客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为谱写中华文明,夜以继日,功在不舍,至今触动着炎黄子孙的情怀。
砚台作为绘画艺术的伴生物,历史悠久,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石砚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石砚的使用已经普遍和规范化了;唐宋时期,石砚精加工的作坊已有许多,开始讲究艺术形象美。所以,石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我国石砚种类繁多,著名的约有十几种。提到砚石,很多人都会想到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这四大名砚。其实湖南也有四大名砚,即祁阳砚、菊花石砚、水冲石砚、桃江砚。水冲石砚虽晚于全国四大名砚,但因文人雅士喜爱而享誉海内外。
据历史记载,水冲石以产于吉首市乾州古城仙镇营北二、三里的水冲湾而得名。水冲石是一种沉积页岩,形成于寒武纪,距今约五亿多年。此石色泽青灰,质细温润,不涸不燥,发墨快,不损毫,呵气即成潮汐,储墨经久不干,石层带有天然纹理、晶莹矿体闪烁其中,砚材采于水下尤其珍贵,以此石所制之砚称“水冲石砚”或“水冲砚”。该砚精美华贵,为其他名砚望尘莫及,于砚林中独树一帜。
乾州水冲石砚开发于明清时期,历来为朝廷贡品。至清末民国年间,著名金石画家杨味蔬选用乾州优质砚石材料,亲自设计,精雕人物典故、山水云彩、花鸟鱼虫、游龙走兽及名家诗词等,从而使水冲石砚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将乾州水冲石砚雕刻工艺推向新高度。1915年,杨味蔬雕制的“柳暗花明”水冲石砚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好评。20世纪30年代,杨味蔬创作的“老子骑牛过函谷”浮雕水冲石砚,又荣获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并被美国博物馆收购和珍藏。自此以后,水冲石砚名扬中外,许多人不惜以重金求购。
抗日战争时期,水冲石砚的生产逐渐衰落。
为了进一步开发丰富的水冲石资源,使古老的乾州水冲石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重新焕发光彩,湘西的社会名流和文人志士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1972年,石昌明、艾兴林等社会名流和文人志士重新恢复水冲石砚生产;
1974年,州轻工业局组建州工艺美术厂,先后雕刻各种石砚487方,乾州水冲石砚这枝绚丽的艺术奇葩绽开着迷人的芳姿,为世人所青睐;
杨味蔬的侄孙杨光三继承石雕祖业,成为水冲石砚的第三代传人。生于1949年7月的杨光三,承传统之精华,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40多年来,他先后雕出了《五龙戏珠》《峒河金秋》《仙山琼阁》《五龙抢宝》《蟹趣》《玉扇凝春》等水冲石砚精品。杨光三的砚作构图疏朗、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刀法娴熟,集诗、书、画、刻于一炉,备受文人雅士所珍爱。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武人何以宝剑,文人何以宝砚,需要使然。砚是心灵的镜子,能反映出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心态、修养、经验、品格、灵感、天赋。杨光三和他的徒弟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耐住了寂寞,忍住了清贫,守住了工艺,为我们保留下了这份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爱砚、藏砚的人也越来越多,乾州水冲石砚如枯木逢春,以其独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悠久的历史内涵,高贵、精致、优雅的气质,成为国际友人、社会名流和文人志士喜闻乐见之物,成为社会各界对尊贵客人、挚友赠予的理想佳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岁月里的水冲石砚,定会大放异彩。
来源:|0
编辑: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