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木耳铺就脱贫路 农民致富有盼头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 2017-09-15 17:21:49
—分享—

  红网吉首站9月15日讯(通讯员 杨晓婵 祝德刚)初见陈平,是在吉首市双塘街道大兴村的黑木耳基地里,他在与农户一起整齐的码放菌棒。看到我们来了,他挺直身体,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巴,朝我们走过来,视野中的他略显羞涩。

大兴村黑木耳基地

  回乡创业甘当“寻路人”

  跟大部分大兴村民一样,陈平也是贫困家庭,靠外出打工维持着全家的生计,但不能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子女一直让他心存愧疚。2007年,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回乡创业,结束在宁波打工的生涯。带着十多万元资金做起了海狸鼠养殖,经过几年的努力,养殖规模逐渐扩大,让他初次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的一次水灾把他的养殖场冲垮了,损失多达30万元。

  这次水灾像是一瓢冷水泼向陈平,让他感到迷茫,手足无措,在家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14年3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平从依旧在宁波打工的工友那里得知黑木耳种植的前景很好,加上他原来在浙江丽水见过人家种植黑木耳,技术措施并不复杂。于是,一个新的创业点子浮现到他的脑海里——在大兴村种植黑木耳。

  “水灾后,余下的资金不多,我想黑木耳种植简单,菌棒易储存、易培育,收获周期短,资金回笼快,压力不大。”陈平说。2014年,陈平自己培育菌棒,种植了两亩黑木耳,当年纯收入3万元。

采摘黑木耳

  脱贫致富乐当“开路人”

  2015年,陈平扩大了黑木耳种植规模,发动村里农户,成立了新龙农业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面积扩大到60余亩,总投入约120万元。“这几年,合作社发展迅速,吉首市农业局和扶贫工作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项目,在资金、技术、加工、销售、电商等方面提供支持。”陈平说道。

  笔者从吉首市农业局了解到,大兴村是该局对接的精准扶贫挂点村,为带动大兴村建档立卡户脱贫,针对大兴村的黑木耳产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农民”的产业模式,通过政府部门指导、合作社规划,农户自种,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包销等,促使建档立卡户直接参与项目建设。

  村干部是这样评价陈平的黑木耳产业的:“他的产业不仅带动了村里很多农户种植黑木耳。同时,通过招收本地村民来他的基地做工,给村民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如今,黑木耳已经成为双塘大兴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按照500亩黑木耳来算,预计实现纯收入750万元,可带动建档立卡户2890人,人平实现收益3208元。​

  效益带动担当“领路人”

  截至目前,吉首市黑木耳种植面积500亩,已下田黑木耳面积340亩,“每亩田投放菌包7500袋,每袋产木耳2两,按市场价30块钱一斤,每袋赚6块,按亩产干木耳1500斤,一亩田收入就有四万五,除去菌种、人工费、设施投入等成本4块,预计每亩纯收入有一万五。”陈平算了算,按照500亩黑木耳来算,预计实现纯收入750万元,可带动建档立卡户2890人,人平实现收益3208元。

  据悉,今年大兴村纳入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项目,该项目将以210万元作为基数,六年返还125%,即六年分批带给当地建档立卡户共计265.5万元的分红。“加入该项目的建档立卡户,除去黑木耳销售收入外,每户每年还可额外分红393元,六年共计2358元。同时,每年用工在2000个以上,实实在在解决50人就业,可为大兴村集体增加收入26.5万元。”农业局负责人说道。

  在黑木耳产业的带动下,原是种植柑桔、梨子、黄桃的大兴村村民陈本贵,看到黑木耳产业“短平快”的效益后,将自己的土地改种黑木耳,现有黑木耳15亩,年纯收入保守估计可达22.5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原来年收入不到1200元的特困户张森林、张玉发、杨清好,自从加入了黑木耳产业,如今都已建起了新房,年收入均已过万。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