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2021-04-25 17:33:42
—分享—

解放初,乾城县的水灾、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1950年,全县有51个保发生虫灾,受灾面积1万多亩。轻者被虫吃去3、4成,重者全部吃光,农民损失惨重,据调查,减收面为31%。一区新坪乡被洪水冲坏稻田400多亩,全乡因水灾歉收4成,损失稻谷62152斤,1951年,全县水稻1100余南发生负混虫灾害,约占秧田总面积42%,插秧不久有1万事亩发生稻苞虫、行军虫(稻螟蛉),抽穗期又有1500多亩遭到螟虫和椿象侵害,连续袭来的虫灾给水稻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当年旱情严重,使全县杂粮比上年减产31.4%。1952年,秋旱紧接夏旱,全县稻田又20311亩脱水,5958.9亩裂口。这年虫灾依然严重,自播种到收割,红砂虫、负泥虫、看苞虫、二化螟、蝗蝻等虫害不断发生,全县60%的稻田遭受程度不一的虫害,减产59万多斤。自然灾害的危害,加上历年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土匪抢劫之苦,农民普遍家底单薄,全县许多农民缺少口粮、种子,无力添置农具、购买耕牛,生活、生产困难十分严重。

针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干部深入农村,进行灾情摸底,弄清灾情和需要救济的对象,保证不饿死一个人,全力赈灾和领导群众抗灾救灾。

据不完全统计,县人民政府在1950年至1953年间,发放大量粮食钱款,大力救济扶助受灾农民。1950年发放贷粮7万斤,救济粮8万多斤;1951年发放贷粮25万多斤、贷款10316.5万元、救济粮8.8万斤;1952年发放贷粮32万斤、贷款30222.9万元、救济粮13.9万斤、救济款18512.2万元;1953年1-8月发放耕牛、农具、肥料、副业等生产、生活贷款68109万元,以解决灾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同时,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1950年7月,全县普遍发生稻苞虫危害。县委组织县、区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开展捉虫运动,实行每捉虫1斤给大米3斤的奖励政策,动员男女老少9千多人,捉虫3万多斤,发出励粮8万多斤。1951年5月初,秧田发生负泥虫危害,县、区干部下到虫害严重的保,领导群众进行土法防治。而后,又组织发动群众捕捉稻苞虫和行军虫,消灭螟虫,旱灾发生后,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在无水源的地方,发动近2万群众挑水抗旱,做到“不荒一亩田”,使全县三分之二的稻田减轻了旱灾损失。1952年虫灾发生后,县委、县政府提出“灭虫如灭火”、“捉虫如打美国佬”的口号,动员9万多人(次),捕捉各种害虫21万多斤,为1.4万多亩稻田解除了虫患。旱情出现后,县委、县政府又提出“抗旱如保命”、“抗旱为增产”的口号,组织动员4.2万多人次投入抗旱,使3万多亩稻田免受旱灾的损失。

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采取“田里损失地里补”、“以副业补主业”等措施,号召群众多种早熟作物和瓜菜,搞好副业生产。1951年,扩大秋种面积,其中播种油菜1.1万多亩、麦类2万多亩,分别比1950年增加一倍多和30%。同时,发展副业,全县当年共养猪2.39万多头,植桐树93.6万多株,生产苎麻6624担、晒烟5128.5担、油桐105万斤。县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积极下乡收购、预购农民的土特产品,及时处理积压产品,解决农民土特产及副业生产品的销路问题。另外,还大力开展农村借货,提倡互通有无,共度难关。

通过以上措施,帮助农民较好地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5/434751/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