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城县山多田少,大部分稻田是山旱田,水利设施非常缺乏,旱田占稻田面积一半以上。解放前夕,由于兵灾匪患,社会动乱,数量极少的河坝、渠道、筒车等水利设施或常年失修,或遭人为破坏,大多残破不堪,甚至被彻底废弃,县内大部分稻田无水灌溉,只得“望天”插播收获。干旱是乾城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曾给农民带来巨大灾难。
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水利建设入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50年冬至1951年春,发放水利贷粮4490斤,发动和组织农民投入2万多个工日,兴修山塘6口,修复河坝39座、水渠5条、长12公里、筒车343架,能灌溉稻田8895.3亩,超额完成专署布置任务的27%。
1951年冬,开展冬修塘坝工作。一区区委书记鹤鸣在新坪乡七村搞重点土改,结合发动群众,每天出动300多人,修复冲毁的河坝4座,保证了200亩稻田不再受水灾。为改建乾州镇接丰的高坝,区委、区政府组织成立“高坝修建委员会”,确定专人负责,贷款1700万元,发动乾州一至七保群众义务修坝,用58天时间,投工4600多个,完成了高坝改造工程。将一座坏了30多年垮了多次的临时河坝,改修成长50米、宽5米、高2.3米的浆筑石砌梯形固定坝,并修复引水渠道800米,保证了400多亩田水旱无忧。群众说:“只有共产党、毛主席的人民政府才会领导我们把这座坝修得这样好,今后再也不会垮了”。这一年,全县共新建塘21口,修复坝40多座,新建水车132架,增灌面积40509亩。新添抽水竹筒950个、戽蓬597个、龙骨车10架。
1952年1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举办全县水利人员训练班,各乡选送水利劳模、积极分子和乡干部130人集中学习5议案,使之初步掌握工程修建基本只是和政策,培养一批骨干,在虚兴修水利工作中,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1950年至1952年,全县兴修和整修塘165口、坝1072座、水井1129眼、水沟1229条、水车672架,灌溉面积43741.2亩,占稻田总面积的41%,为农业丰产运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5/434753/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