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改造和发展文化事业】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2021-05-10 09:01:05
—分享—

1939年,乾城县政府在乾州建立“民众教育馆",由思想倾向进步人士黄穆如主持,设教导、艺术、总务组,开设娱乐室,组织同乐会,举办壁画、漫画、图片展览、戏剧演出和歌咏会,宣传抗日。1948年,县境兵匪骚扰,社会秩序混乱,该馆停办。

乾城解放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实行“改造和发展并举”方针,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全县文化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促进社会改革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做了大量的工作。1950年4月,县人民政府教育科改为文化教育科,发展文化事业列入政府工作议程。10月,县收音站建立,配备交直流收音机1台,每天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送县领导传阅,并油印150~200份,分送有关单位。年底,县文化馆开始筹建。次年5月,文化馆在所里镇建成,时称“乾城县人民文化教育馆",1953年4月,更名为“吉首县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时事宣传、识字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建站铺网等工作。同年8月,县文化馆在乾州镇设派出机构——乾州文化站。

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改造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认真贯彻文艺为政治、为生产、为工农服务的方针,明确布置文化工作要面向工农,紧密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县文化馆把群众文化工作列为首要任务来抓,馆内除留1人值班负责日常工作外,其余工作人员全部深入到区、镇、乡、村蹲点或巡回辅导城乡群众文化工作。1952年,全县城乡群众文化网初步形成,城镇较大的单位和农村85%的自然村寨,都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俱乐部、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山歌苗歌队图书室、广播组、读报组、幻灯组、识字教育组等各种业余文化宣传组织。一区新坪乡三岔坪村1951年就成立了“业余歌舞团",1953年建立俱乐部,设有图书室、读报组、歌咏组、戏剧组、舞蹈组、乐器组、宣传组、军事体育组、夜校和男女球队,有象棋、军棋、扑克、唢呐等文娱用品。全村的民兵、青年都参加俱乐部活动。他们说:“有了俱乐部,我们对党的政策懂得又快又深,搞起生产来也不觉得累,心里舒畅,生活有味”。群众用快板赞扬俱乐部:“三岔坪,闹尘尘,文化宣传样样行;形式好,内容新,促进生产教育人”

在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中,各单位业余文化宣传队组织群众大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谁养活谁》、《翻身道情》等革命歌曲,跳秧歌舞,演出《白毛女》、《赤叶河》、《九件衣)、《血泪仇》、《宝山参军》、《纸老虎》、《木兰从军》等戏剧和传统节目,用土广播、黑板报、大字报、图片展览、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有效地激发了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爱国主义热情,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1952年,组织幻灯下乡放映45场,办黑板报96块,刊出漫画28张,组织了248个读报组。

县文化馆订有7种报纸、23种杂志、9种画报,2654册图书,有成人、儿童和报刊3个阅览室。是年5月,举办乾城县春季运动会,广大群众参加球类、拔河、团体操等民间体育活动竞技,提高了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武术、舞狮、舞龙、荡秋千、打球、游泳、划龙舟、放风筝等民间体育活动日趋活跃。10月,县文教科举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次年,县文化馆举办全县幻灯人员培训班,为各区配发单镜头幻灯机和汽灯。还举办农村俱乐部文艺骨干训练班及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骨干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

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活动,先后恢复和兴办了排绸河坪的“调年歌会”、丹青的“清明歌会”、矮赛家庭的“四月八歌会”、已略龙舞的“赶秋歌会”、排吼芭蕉的“重阳歌会”,以及正月的“玩年”、“迎春”、“百狮会”、“烧龙”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活跃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苗歌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解放后苗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苗歌唱得更加起劲、更加浓烈。他们以歌倾吐思想情感,颂扬共产党和毛主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及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6/434705/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