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农业“大跃进”——“大跃进”发展到“卫星”满天飞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编辑:向涛 2021-07-14 16:32:14
时刻新闻
—分享—

1958年气候条件很好,基本是风调雨顺。加上水利冬修,春季积肥,为丰收创造了条件。这年早稻确实获得了丰收,州、县、乡、社、队五级干部和乡村教师共2300人的春夏作物试验田频频传出丰收喜讯,600多亩早稻试验田平均亩产625.2斤,最高的丘块达1200斤。广大社员群众带着丰收的喜悦,纷纷向各乡(镇)报喜,乡(镇)分别召开庆丰收表彰模范大会。此时,在全国各地突然大放“卫星”的影响下,吉首也开始“卫星”上天。8月11日,全县20个乡(镇)、239个农业社以及县直部分工厂、机关、学校、企业、城镇工商业者、居民等5000多人,抬着、挑着、推着各种喜报、画报、漫画,各种工农业先进产品、各种作物的“卫星”向县委报喜,展示“大跃进”的成果。

在报纸上传播的亩产几万斤、十几万斤、几十万斤的“卫星”激励下,全县大放“卫星”的高潮一个又一个涌现。当时正值栽插晚稻时节,又有5000多名干部、教师、社员群众大搞晚稻千斤亩试验田。9月4日,县委印发了湖北麻城稻谷"卫星"材料,并模仿麻城稻谷“卫星”作法,在鸦溪乡红旗社选择一丘1.9亩水源好的稻田,作为县、乡、社三级书记和五级干部、老农、积极分子的“卫星”试验田,计划发射一枚亩产3万斤的“大卫星”。其措施是“深耕尺二,底肥千担,蒲滚三道,禾苑不见,每亩密植,插60万,勤排勤灌,防虫防旱,追肥五次,每亩百担,中耕除草,进行三遍,专人管理,一日三看,保证实现,亩产三万”。将已插一个多月的几十亩田的禾苗移到这丘田里,群众称之为“挨挨蔸”。由于密不通风,还抬了几架风车到田边煽风。这种完全违背科学原理和一般常识的愚昧作法,结果颗粒无收。但是,这并未引起人们的警戒,大放“卫星"之风愈演愈烈。10月15日,县委统一指挥,全县共出动28634人收摘桐茶,日夜奋战,放了颗一天“收油茶1527亩、茶籽45810担;收油桐25800亩、桐籽12.9万担”的特大卫星。10月24日至25日“升空”的卫星更加引人注目:“两天收完6071晚稻”。1958年桐茶恰逢大年,需20~30天采摘,结果运用大兵团日夜采收,漏采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大批桐茶果实被遗弃,损失令人心疼。晚稻也未能细打细收,使得丰产不丰收。对此,县委于12月4日召开电话会,布置以秋收复查为中心,安排70%~80%劳力,突击复打复收,颗粒归仓。据统计,仍然十分毛躁的“突击”,竟收回了红薯4万余斤,桐茶籽5000多担,晚稻谷14000多斤及大量的棉、麻、生姜等,由此可见,头脑发热乱放“卫星”造成的损失是何等巨大。如果说,大跃进伊始,广大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昂扬意气,除了有几分天真外,主要还应该是迫切改变落后状况心情的真实流露。而靠弄虚作假的大话和假话支撑的“放卫星”风,则是对党实事求是优良作风的粗暴破坏,它同人民群众在“大跃进”运动中表现出的破除迷信、奋发努力,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有所作为的精神毫无共同之处。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8/434648/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