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瞬间风云: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09-16 09:55:16
时刻新闻
—分享—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吉首落后面貌,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出于这种心愿,1958年至196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做出了一些贡献。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工业从无到有,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通运输事业有所发展,这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变落后面貌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工作上走了不少弯路。

吉首是一个农业县,在当时条件下,集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或中心)。而在“大跃进”中,却偏离了这个基础(或中心),特别是在“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中,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也发起了全民炼钢铁、造水泥、办工厂,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而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连年大幅度下降。

1960年吉首再度遭遇更为严重的天灾,春初,强寒潮长时间侵袭,烂种严重;春旱,使春收作物大减产,大面积田土荒芜;7月上旬,山洪暴发,大批粮田被毁;由夏至秋,又是长达105天的连旱,全县大部分农田减收或绝收。这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仅为2860万斤,比1957年下降近一半,比1950年还低了11%,按当时全县总人口数分摊,每人年可支配原粮竟只有239.68斤,比1957年整整少了216.6斤,比1950年少了110斤。经济作物、畜牧业也大幅度减产,生猪饲养量骤减,猪肉零售量仅为1957年的25.5%。在农副产品上市量锐减的同时,日用工业品也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场供应全面紧张,商店货架空空,几乎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都必须凭票证严格限量供应。1960年,农村人口月平均口粮只有原粮20斤左右,城镇人口粮食定量指标下调,群众一年能吃到猪肉、禽蛋、食油很少,农村尤其缺乏,全县各地普遍出现了粮荒、肉荒,大部分群众处于饥饿状态,致使人的体质下降,水肿病、妇科病、小儿干瘦病等因营养不良所发生的疾病急剧增加,非正常死亡人数增多,人口出生率大降,农村大批人员出外逃荒乞讨,国民经济日益恶化,生产建设难以为继,社会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当时摆在县委面前的第一位工作就是率领人民采取有力措施,“保人、保畜、保种”,战胜灾荒。然而,1960年夏至1961年春,在极“左”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三反”和“双整”运动,从县委到基层,一大批干部受到严重打击,各级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党的政策不能全面落实,群众情绪低落。

1961年的生产、工作比起上年更加被动。这年的天灾,使播种的15万多亩粮食作物有6万多亩受灾特别严重,全年粮食总产量比1960年又减产了近两成。生猪饲养量仅5596头,为1957年的16.23%,市场零售猪肉602头,为1957年的17.54%,均降到了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粮食不足,营养缺乏,各种疾病继续发展,非正常死亡人数继续增加,全县中人口由1957年的118536人减少到104440人,下降11.89%,其中农业人口下降13.29%。因此,全党全民总动员,抓生产、抓度荒,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今日红色大事记:

点击跳转——图说党史:1919年9月16日,在周恩来主持下,觉悟社在天津学生联合会办公室召开成立大会。图为成立大会会址(今南开区东南角街厂胡同41号)。

MAIN202108222133073248872792617.jpg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