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瞬间风云:抗灾自救——组织医疗队伍,全力医治三病】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09-29 10:46:18
时刻新闻
—分享—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连年自然灾害,群众生活极度困难,普遍营养不良,加之“大跃进”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导致人们体质减弱,疾病频发,尤其是水肿病、妇科病、小儿干瘦病三种疾病,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大量发生,1960年急剧增加。“三病”人多面广,病情严重,遍及城乡,农村发病率更高。据是年10月统计,全县有水肿病人34218人,占当时总人口数的30.3%;妇女患子宫脱垂及月经不调、闭经等症病人2533人,小儿干瘦病患者368人,特别是劳动力中患水肿病的比例高达64%,对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1959年下半年至1960年下半年,分别在冬修水利、“双抢”前后、秋收冬种等农忙季节,“三病”先后出现3次发病高峰,非正常死亡不断发生,且大多数是水肿病人,劳动力居多。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防治当前主要疾病的报告》精神和省委关于“各级党委要把防治疾病,保护劳动力,保护人民健康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等多次指示,县委、县人委会多次召开防病治病会议,下发通知、指示,并成立了除害灭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抓防病治病工作。在防治“三病”过程中,根据“治疗、营养、休息”三结合原则,凡水肿病和严重的妇科病人,在治疗期间一律全休;治愈后的一定时期内仍继续休息。治疗中,贯彻中西医结合、土洋并举的方针,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建立小型、分散、简易的农村医疗预防机构,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1960年7月,全县组织国家医务人员、中医、草医、农村保健员、接生员共451人,组成66个医疗小组,大规模地防治水肿病。全县先后建立中心疗养院8所,大队疗养院83所,公社病院10所,大队病院132所,设蒸汽治疗室59个,生产队劳保小组230个,2848人。实行病人、医务人员、药物、营养物资四集中,收治各种危急重度病人和中青年中度水肿病患者住院治疗,共有7986名。而对绝大多数轻度病人则采取定点、定时送医药上门治疗措施,利用草药、黄豆粉、糯米粉、食糖加工成消肿糕(散)、复体糕(散)4万余斤,用于临床治疗。病人每月补助大米15斤,黄豆2斤(后增加到15斤),糖1斤,并增添大量蔬菜供应。这期间,县委、县人委会和卫生、粮食部门及县福利办公室组织18人,分6个组到各公社慰问病人。1961年1月和6月,先后对防治疾病情况组织两次大检查,突出解决加强领导,层层确定得力干部专管。检查中结合解决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报酬问题,办好公社、大队医疗机构和生产队劳保小组,配足服务人员,建立健全制度,办好病人生活,对妇科病和小儿干瘦病加强防治力度。防治“三病”期间,政府拨出专款75836元,先后发放营养物资计:粮食1644409斤,黄豆33092斤,肉类17900斤,鱼7600斤,食油6076斤,豆豉220斤,红、白糖22770斤,橘饼6000斤,红枣2985斤,蜜枣3000斤,蜂蜜200斤,海带3400斤,糕点及其他副食品3300斤。上级拨给中西药品46407件,其中口服葡萄糖3800斤,注射液11680支,鱼肝油、维生素和各种滋补药品11695瓶。

经过几次大的防治战役,共治愈重度和中度病人9984人,抢救危重病人458人;轻度病人经过巡回治疗,很快恢复健康。1962年基本控制了“三病”发生。1961年1月21日起,对城镇人口普遍提高口粮标准,农村从3月初开始,发放统销粮,每人每月最低原粮从20斤提高到25斤左右。同时,从1960年11月下半月至1961年2月,安排农民过一个冬闲。

今日红色大事记:

点击跳转——图说党史:江西永新县三湾村。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对部队进行改编,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MAIN202108222133073248872792617.jpg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