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恢复国民经济——工业、手工业的调整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11-09 15:09:21
—分享—

“大跃进”运动中的1958年,全县大闹“三化”,即支援农业滚珠轴承化,手工业生产机械化,手工业组织工厂化,53个手工业合作社中有38个转为合作工厂,部分转为国营企业。全县除原有的吉首电厂、大米厂之外,新建11家厂(矿),即副食品加工厂、万溶江水电站、化工厂、麻苟坡汞矿、酒厂、水泥广、纤维厂、农具厂、矮寨纸厂、建材厂、红坪磷矿。各公社也办起了造纸、农具、香料油等工厂35家,大队办厂矿237家。全县厂矿数由1957年的37家猛增到287家,其中全民13家,集体274家,职工总数1388人,比1957年增加18.63%,产值401万元,比1957年减少34%。“大办工业”造成了人力财力很大浪费。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全面困难时期,县属厂矿处境艰难,社队一些厂(组)时办时停,实际都处于半停产状态。

1961年上半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工业六十条”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认真总结了“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管理,对“大跃进”运动中办起的厂矿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根据条例实行关、停、并、转,当即撤销了麻苟坡汞矿和红坪磷矿。把酒厂、纸厂和新建成的狮子庵水电站交州管理,同时接收了州退回的万溶江水电站。是年7月,根据省委调整工业体制的精神,将手工业归行归队,恢复手工业合作社25个,从业人员786人,手工业生产组10个,从业人员100人,归队人员达96.6%。10月7日,县人委会成立手工业联社,担负全县手工业者的组织管理职责。同时强调手工业实行“行业归口”,坚持手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工业基础服务,为出口服务”的生产方向。至年末,手工业社(组)调整为31个,职工人数771人(含街道从业人员497人)。

1962年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神,紧缩编制,精简人员,动员来自农村的职工回乡支援农业生产。同时将矮寨造纸厂交州,县农具厂改为集体所有制。经过调整,县属国营厂矿保留6家,职工207人,集体所有制合作工厂1家,手工业合作社26个,合作小组5个,共有职工776人。同时,组织手工业固定服务点19个,流动服务组11个。手工业系统经过整顿,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产品品种由214个增加到389个。1963年,为公社集体和社员生产各种农具42584件,比调整前的1961年增加2倍。

1963年,国民经济形势初步好转。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县委对工业体制进一步调整,保留地方国营工业企业5家,即:县食品厂、万溶江水电站、针织厂、建材厂、大米厂,职工1058人;手工业合作社(厂)33个,职工793人,产品品种增加到596个,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上年增长18.8%;撤销各社办厂矿,将2000余名职工转入农业生产第一线。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在州委、州人委会扶持下,社教工作队协助发展集体企业,办街道工厂15家(此前仅4家),将30家手工业社(厂)并为25家,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757人。手工业人员下农村设固定修理点9处,流动修理小组18个。是年末统计,全县工业总产值84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79%,其中全民工业企业产值67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03%。至此,吉首县的工业、手工业在调整中巩固、提高,逐步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今日红色大事记:

点击跳转——图说党史:1947年11月,晋察冀野战军攻克国民党在华北的战略据点石家庄,歼敌2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从此,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一片。

MAIN202108222133073248872792617.jpg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