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全会在分析全省经济形势和安排国民经济工作中,强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恢复农民口粮水平,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关系”,6月,发出《关于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8月,又就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作出决定。中共吉首县委根据省委指示,于是年6月召开县社两级干部会,8月又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重点讨论和处理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按照省委通知和规定,强调把政策交给群众,明确宣布国家征购任务按核减后的任务定下来,增产不增购,不下达换购指标;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社员多余的口粮可以上市场自由换购(持生产队证明);对前一时期借给社员的田地,纳入生产队包产产量,抵口粮,包产到组的,产量纳入生产队包产任务,分田到户的,耕牛、农具、土地不准出卖,上交任务要完成,明年种子要收回来。同时指出,几年来农民口粮低,粮食七折八扣后,有的只有60%~70%分给社员,要想尽一切办法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在原来基础上多分一点粮食。因此,明确规定:除征购任务外,3%~5%的征购预备基动粮不许层层加码;大队企业原则上一律停办,公社、大队三年内不从生产队征用企业粮;减少大队固定补贴人员,一般一个大队2~3人,不超过4人,其他大队、生产队干部参加生产队生产,误工补贴,补贴工分一般不超过生产队总包工分的2.5%;公社、大队三年内不从生产队提取公共积累,两、三年内不搞基本建设;减去层层加码的农副产品收购派购任务。经计算,仅减去层层加码的征购预备粮、上交大队企业粮、大队固定补贴工分粮三项,全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可增加口粮10斤,丹青片三个公社每人可增加口粮30斤。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在当年决算分配中贯彻执行后,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61年公社体制调整后,全县有一部分生产队困难严重,社员口粮标准低,生产难以恢复。1962年末决算分配后统计,全县209个大队中,仍有68个处于后进困难状态,占32.5%;1204个生产队中,有253个需要援助,占21%,其中有167个队缺耕牛、缺农具,缺资金。根据这种情况,县委除普遍加强对后进、困难大队的领导扶植外,还采取“分批改造,重点扶植,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的办法,于1963年春,派出108人的工作队,对其中的37个困难最大、资金最缺的生产队进行重点扶植。这些队绝大部分是受“五风”危害和自然灾害破坏的重灾区,干部班子弱,不担担子的多,党的政策贯彻不下去,在困难面前迷失方向。工作队进驻这些队后,从安排群众生活、组织备耕生产入手,开展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首先是教育干部,帮助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担起硬担子;其次是宣传贯彻“六十条”和有关政策,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第三是分析困难、后进原因,揭露矛盾,打击敌人,制止歪风邪气,澄清混乱思想,寻找改变面貌的办法;第四是按照“六十条”和省委有关政策精神,妥善处理曾一度出现的侵占集体经济和分田单干问题,组织经济退赔,巩固集体经济。在于部思想觉悟提高、班子力量加强、群众充分发动的基础上,讨论制订1963年生产规划,组织生产高潮。同时,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精神,组织发放短期生产费用贷款118130元,长期无息贷款188502元(其中县财政拨给耕牛专用贷款10万元),无偿投资3万元,重点用于这些队购买耕牛、农具、种子、抗旱设施等,帮助这些队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增强了干部群众搞好生产的信心。
今日红色大事记: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