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瞬间风云:恢复国民经济——落实“八字宪法”之肥料建设与改良土壤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12-23 10:04:22
时刻新闻
—分享—

“多收少收在于肥”。根据吉首山区特点,县委在肥料建设上坚持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贯彻以田养田、以山养田、以畜养田的方针。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积肥活动和收积家肥,规定家肥投资任务,并与基本口粮挂钩;二是养牛、养猪积肥,耕牛圈养,割草垫栏,积制牛栏肥,大力发展生猪生产,改放养为圈养,1961年仅5596头,1962年开始恢复发展,至1966年发展到47310头,为农业生产积制了大量优质有机肥;三是充分利用自然肥源,每年春季打山青2万亩左右,冬季烧草木灰、火土灰,结合“三光”治虫沤制堆肥、氹肥;四是种植绿肥,1965年开始推广肥效高、生育期较短的紫云英(又叫红花草子),因地制宜地种茗子(又名蓝花草子)、满园花及混合绿肥。是年全县绿肥面积扩大到41636亩,50%的稻田种上绿肥,成为主要有机肥源;五是发展油莱生产,垦复油桐林、油茶林,提高桐、茶籽产量,增加枯饼肥。1962年以后,肥料施用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量也逐年增长。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建设上,一是改造低产田。在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发动群众对阴山冷浸田开沟撇出冷浸水,对山冲田、垅田开深沟防洪水冲刷,对沙质低产田掺土、粘质低产田掺沙等措施进行改造,保种保收。二是改稻田冬泡为冬种,冬季种上油菜、麦子,特别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这样既提高了复种指数,又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强通气性。三是改旱地为水田,改坡土为梯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全县将较平坦的旱地2万多亩改为水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学习推广桑植县官地坪经验,将挂坡地逐步改造成梯土,加厚土层,减少水土流失。四是低产田土增施有机肥、磷肥,改良土壤结构。

今日红色大事记:

点击跳转——图说党史: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图为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

MAIN202108222133073248872792617.jpg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