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书荟】《我与地坛》

来源: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唐静 2023-07-17 17:45:30
时刻新闻
—分享—

很多人因为生活不顺而陷入愁苦绝望的困境

他们去到地坛,找到史铁生

寻访摆脱苦难的解药

史铁生看向一双双焦灼而充满期待的眼神

微微含笑:“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与地坛相守15年

史铁生在地坛寻找安静、获取能量

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他把这生存与勇气的图腾

写进《我与地坛》,恰是在告诉我们

真正的地坛不在别处,就在你我心中

好|书|推|荐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灵魂自叙传,是他关于生命的独白”,也是他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礼物。在这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中,史铁生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思,展现了他过往15年的生命感悟。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

向死而生

这是一个被命运打倒最终又站立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与地坛的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双腿后的那几年,史铁生不止一次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他将自己关在房间,一度把家视为“需要逃离的世界”,后又摇着轮椅,每天来到离家最近的地坛公园,对着四百多年前的古老建筑,专心致志地想着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陈福民在《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曾问道:人类需要“生与死”的答案吗?在不同的人那里,问题的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有的人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走,可见是不需要知道答案的。客观来说,21岁前的史铁生也未必思考过,否则也不会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当苦难来临后,他开始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

在轮椅上,史铁生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经过漫长的煎熬,他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而如何活,是史铁生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当跳脱出个人的遭遇和命运后,他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群——他的母亲、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夫妇、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姑娘……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时,他发现,生命本就难以圆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抗争,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对于史铁生而言,他抗争的方式就是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在此前的散文作品中,探讨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并不罕见,然而,作者以独特的写作方法、极其平实的语言和冷静深刻的思考,将人类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结合起来,为新时期的文坛献上了一份厚礼。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史铁生能够将笔触伸到一个特殊的心灵角落,抵达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地。

“地坛”意象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便像上班下班一样,几年如一日一个人在地坛消磨时光。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是史铁生对地坛的第一印象。此时,一个失魂落魄的人遇上了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园子,“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如此相似的命运,促使史铁生停留于此,展开关于生命的思索。

在作者笔下,“地坛”这一意象远超出其本身的意义,那里不仅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是“投靠安静,走回生命的起点”的心灵皈依,更是打开史铁生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地坛”如同一位可以探讨生命的智者,在与其无数次对话中,史铁生艰难地做出自我剖析与反思,从而获得了直面缺陷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于生命独白主要是依靠“地坛”意象来讲述,这一意象不仅包括祭坛,还有园子里的昆虫、树木、母亲、中年夫妇……

在文中,作者仔细地描绘地坛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笔下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种生命的张力、敏感的知觉,正是来自身体的残缺带来的磨砺。因为身体的被禁锢,反而使精神和灵魂得到更大的自由。

而文中人物意象群的人生轨迹,和史铁生有着若即若离的相似性。在来来往往的行人里,在细碎的生活片段中,史铁生开始了对事业、爱情、亲情的思考,那位最有天赋的长跑者告诉他如何在事业上坚守,那对老夫老妻教会他陪伴的重要,那个漂亮却弱智的小姑娘让他明白,人要学会接受苦难……

在观照他人的过程中,史铁生体悟到他者与自我的同与不同,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完成了情感的嬗变,进而观照人类生存的困境,最终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以“地坛”为核心的意象群里,我们看到了史铁生作为一个思想者独立而丰满的生命姿态。

如今,《我与地坛》已不仅仅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地坛”已然是一个具有独特意味的文化符码,现实的地坛静静地坐落在安定门外大街,而抽象的地坛早已与史铁生融为一体,被视为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标志。

母爱深沉

《我与地坛》中最为感人的部分,便是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爱的表达。散文第二部分以“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开头,开启了作者的记忆之门,也引出了作者对母亲迟来的歉意。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世人思索着“生与死”的沉重问题,而他的母亲,以加倍的沉默和痛苦推动着他向答案靠近,这种爱支撑着对生命的不屈信念,寄托着人类辽阔博大的爱愿。

对母爱是最无私、伟大这一点,史铁生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这些平静如水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蕴含着饱满充沛、无私伟大的情感。作者并没有肆意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也没有为母爱冠以宏大的命题,他仅仅是以一种内敛、安静的语调述说着母亲为自己做的一件件小事,塑造了一个默行的母亲形象,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触动。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在对深沉母爱的无尽追忆中,史铁生坦言,希望借助文字来弥补年轻时对母亲的伤害,“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在这样的愿望下,他开始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也安慰自己,“母亲的早早离去,是因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然而,这样的弥补似乎已经枉然,“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因为这样一份隐忍含蓄、厚重真挚的母爱,已然成为了史铁生一生难以回馈的情感。

时间的车轮滚滚驶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现,这个民族的宁静很快被打破了。

这片土地在没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

山林中的路,也是鄂温克人自己开辟出来的。

可后来随着大面积开发,许多林木被砍伐运走,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少。

用书中的话说:“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

运输车辆的频繁出入,使林中的路越来越多。

可对于鄂温克族的人来说,却越来越不知去往何处。

政府为他们在小镇上盖了定居点,给驯鹿也建了很大的围栏。

年轻的孙辈们,陆陆续续都下山了,不久,又有人因为不适应回到山上。

投稿方式

您可以通过进入“美丽吉首”APP菜单栏中的“随手拍”版块、“我为创文建言献策”版块和“社圈”版块,选择自己喜欢的圈子(摄影圈、户外圈、美食圈、文艺圈、动漫圈、校园圈)等,所有版块都是点击“我要发布”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投稿成功后会有专人审核,一旦录用,您的作品将有机会登上美丽吉首或新吉首微信公众号。

来源: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唐静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