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融媒体中心7月21日讯(通讯员陈锟)“感谢党委政府的调解!幸亏有你们,我今年种的白菜才算保住了本金。”近日,吉首市丹青镇白云村村民陈海军指着地里被羊啃剩的白菜感慨道。
此前,因同村养殖户的羊啃食其白菜,双方产生矛盾,村网格员第一时间上报后,镇司法所、派出所联动介入,矛盾当场化解。
丹青政府干部与司法所和派出所共同调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丹青镇党委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出“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 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新图景。
破解治理难题,首在强基固本。“向叔,家门口的路修好了,赔偿也到位,心里顺了吧!”入户回访的镇干部对锦坪村村民向安经说。此前,向安经因邻居修房挖断门前小路与邻居不和,村网格员、村支书、镇挂村领导与干部6次上门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丹青镇构建起“挂村领导 — 挂村干部 — 村支书”三级责任机制,面对矛盾纠纷,村支书当“一线指挥官”,挂村干部当“重要协调员”,挂村领导将其作为“第一任务”,确保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环环相扣。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宁愿干部多流汗,也要群众少跑路,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
丹青镇通过网格筑牢基层末梢,全镇划分为1个大网格、14个中网格、56个小网格,实现党支部全覆盖,139名专兼职网格员化身“红色细胞”,沉入田间地头,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丹青政府干部了解信访户相关诉求
丹青镇一脚跨三县(市)七镇,面对“山同脉、水同源、事难断”的边界纠纷“硬骨头”,镇党委以党建为纽带,跨界联调破壁垒。
“多亏了两边干部一起调解,争了几代人的山林界址,终于落定了!”中上村村民张三生激动地握着丹青政府干部的手。
近年来,镇党委牵头与泸溪县共建“跨县界矛盾纠纷联调通道”,开创“联合排查、联动调处、信息互通”模式,成功化解跨界纠纷23件,昔日“三不管”地带变成“共治区”。同时,对于边界的山林土地纠纷定期回看防返潮,丹青镇首创矛盾化解“跟踪回访”机制,对已调解案件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复查”,严防“表面和解、背后斗气”,还定期召开“复盘会”,剖析正反案例,提炼“丹青调解法”。
丹青政府干部调解边界山林土地纠纷
樟武村的张自保热情地招呼着来访的干部们,脸上笑开了花“要不是你们和村里的‘老先生’帮忙调解,我这新房到现在还住不安生呢!”在他家中院子几位乡邻正围坐一堂喝茶聊天。
一直以来,丹青镇善用党建 “聚能环”,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变“独角戏”为“大合唱”。运用乡贤能人添加动能,对难度大的矛盾纠纷调解,邀请熟民情、懂乡理的老党员、老支书担任“和事佬”。
借助党员红色力量,依托全镇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如清明社区居民张民好说道:“党员志愿者一个个化身‘移动的服务站’,为我们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零距离’服务,‘红马甲’成为丹青镇矛盾纠纷调解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审:陈玉茹
二审:邹婵
三审:向军
来源: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锟
编辑:周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