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司马河:湘西古代军事文化的见证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 2017-08-09 09:44:12
时刻新闻
—分享—

  张治东/文

山水环绕司马村

  司马河是湘西州唯一一条以古代官职名称命名的河流

  其发源于吉首与保靖交界的高大雄伟神秘的吕洞山南麓,途经保靖县的夯吉、螃蟹寨、尚仁坳、排吉、黄金寨,到隘口进入吉首区域,又经大河坪、炎家桥、红岩排、龙头寨、五龙寨、仙花坪、古丈坪、向家寨、马头寨、司马溪、海螺潭、岩排寨等,到河溪百里坪汇入峒河,干流长约70余公里。其间还有峡洞河、溪马河、炎家溪、龙头溪、白河、五泰溪、辽河、樟木溪等若干大小支流汇入,其流域面积甚广,涵盖两县市(保靖、吉首)五镇(葫芦镇、吕洞山镇、马颈坳镇、太平镇、河溪镇)的数百个自然村寨,其间吉首境内的隘口、溪马、喜鹊营、茅坪、雅致寨、着落村、五龙寨、小梁家、老树村(今干田村)、司马村、岩排村等都是此河流域内的名村名寨。

  考证司马河,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它无处不闪烁着湘西古代军事文化的光辉。

  司马河河名充分体现了司马河古代军事文化的分量

  司马,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地位很高。参考 《史记·楚世家》:“立子比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弃疾为司马。”其职位历史:曹魏时置五兵尚书,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尚书在秦汉时是少府的属官,初名尚书台,三国时代,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西魏、北周废尚书省。隋唐后又恢复尚书省,高颎任尚书左仆射,成为最高行政首长,自此尚书省成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兵部尚书主兵籍、器仗,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削弱,尚书诸司成为闲曹,所谓“兵部无戎帐”“一饭而归,竟日无事”。

  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明代兵部尚书称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在湘西的这条河流,以“司马”命名,足见其军事文化的分量。

  考古证明司马河曾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活动基地

  1970年,排吼乡小梁家(群力村)梁仁善挖得并捐献汉弦纹铜洗3件,汉深腹铜盆1件,均属国家三级文物。1982年,河溪镇岩排村村民在司马河畔的挂榜山下发掘东汉窖藏青铜器虎钮淳于两件并捐献。 2002年,太平金山村大塘坡村民田儒文挖得7件青铜器并捐献,其中东汉弦纹三足铜盆2件,汉双鱼纹铜洗2件,属国家三级文物;汉弦纹铜雕壶1件,汉三铺首三鱼纹铜洗1件,汉三铺首三乳足三鱼纹铜洗1件,属国家二级文物,以上分为四大类,其中有三个兽面的三铺首为我州仅见。2005年,河溪镇百里寨出土窖藏战国陶纹铜扁钟1件。2016年,马颈坳镇隘口村出土窖藏战国陶纹铜扁钟1件。

  经州、市文物局专家鉴定,以上文物应是汉时军队带入,其中,虎钮淳于是军营里用来指挥收兵的器具;铜雕壶是军营里高级官员用来温酒的器具;扁钟是战国时宫廷或者军中指挥部里所用的乐器。

  由此可见,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司马河流域即有军队驻扎且活动频繁。

司马村摩崖石刻

  摩崖诗文彰显了古人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对士兵的敬重情怀

  2014年,湘西州市专家学者在吉首太平乡司马村考古发现以下摩崖石刻内容:

  明嘉靖吉首司马张宸记名摩崖(摩崖 1541)

  嘉靖二十年九月初九日,石□高缘见凭,东川张宸笔。

  清平乐纪。

  □□□□□□□□□□□□一□□□,从此长城倒缺,□□□无尔之刚,□□无尔之强,英雄气,天地缘,山高水茫茫。

  □□人张,忝在山之东,□□□此石之上,以记其名也。

  按:该摩崖石刻位于吉首市太平乡司马村4组司马河畔耀齐田边,明嘉靖二十年(1541)张宸题刻。摩崖石为红砂岩,顶部与左边经人工打凿,形成一个两米见方的石宇,使摩崖面免于日晒雨淋。摩崖面经凿平修整打磨,整修面87×180厘米,刻面82×84厘米,10行,每行4字至14字不等,字径5厘米,楷书阴刻。崖石保存完整,但崖面多处裂缝、揭块剥落,文字漫漶。

​   石泉歌

  洪荒之世谁凿开,渊源深长难可猜。

  冷含冰玉清且甘,世代与人解炎埃。

  草树芳浓水气踵,夜来时有老龙吟。

  叮咛切勿人濯足,留与壮士洗甲兵。

  若教流出此溪去,能作东洋沧溟水。

  此井原来非盗泉,孔子当年何不饮?

  万年万年复万年,世情兴废在眼前。

  桑田几度为沧海,崖门依旧对苍首。

  东(州)〔川〕张宸  书

  《石泉歌》,署名为东州〔川〕张宸,与相距不到1千米的《明嘉靖吉首司马张宸记名摩崖》中“东川张宸”一致,后者摩崖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故这首诗当题刻于嘉靖二十年前后。

  张宸,是现太平镇司马村人,明代抗倭名将昭勇将军(正三品)张元虎的父亲。前者《清平乐纪》,表达了他面对外敌侵略我国(长城倒缺),而自己身居偏僻之地,虽有英雄气概,但由于“天地远,山高水茫茫”而无力报效国家的郁闷心情。后者《石泉歌》中“叮咛切勿人濯足,留与壮士洗甲兵。”句,更是表达了当时村民对将士的爱戴与崇敬之情。

  试想,在距今约500年前的明代,在这样一个偏野的村庄里,居然有如此爱国爱兵的村民,难道会是偶然的吗?

振威将军张耀燕墓碑

  沿河军事据点的布局体现了古代战略家的深谋远虑

  在司马村天马山的大小营盘垴至今还保留有营墙和石门遗址。

  大小营盘垴面积百余亩,可驻数千兵马,此处山环水抱,层层关锁,居高临下,是司马河下游之门户,控司马河下游水陆交通咽喉,此处驻一劲旅,可保司马村大寨大本营所在地万无一失,同时,可策应乾州,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在今马颈坳镇境内,设置有良章营、喜鹊营两个军营,既可负责司马河上游及北面的安全防务,又可随时策应所里、乾州。

  “四落”村寨的形成也再现了湘西古代家族军事防护的理念。四落,是指马颈坳镇张姓的四大村寨,本为“四锣”。 为什么叫“四锣”呢?原来是几兄弟把一面锣分成四个部分,各带一份,今后好作为相聚的信物,并铭记四锣的张姓是来乾镇后同宗共祖的,应该加强团结,彼此协助。

  四锣即鸣锣、播锣、战锣、桌锣。鸣锣,取“鸣锣开道”之义,有理无理,大的先起,这打头阵的事,得让老大先来,因此老大居溪州。溪州之地,在司马河与溪马河交会的三角地带,虽平缓肥沃,水源充足,但也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需要能文能武且有号召力的人居之,古人有当父母逝后,长哥为爷长嫂为娘,弟妹们都得听之的规矩,故把老大安排在溪州这个战略要地居住,并负责总指挥兼南面安全防务。

  播锣,是传播信息的意思,位居距马颈坳镇中心约3公里的西面半坡之上,扼马颈坳咽喉之地,近可以俯瞰马颈坳全镇,及时策应老大,远可以通过烽火向战锣、桌锣传递信息,此处由老二居之。

  战锣,是打仗击鼓敲锣进军之意,距马颈坳约10公里的北面隘口一带,依山面水,高山峡谷,是严防外来入侵的重中之重,需要强兵壮马严防死守 ,故安排老四、老五两兄弟联合居之,老四子孙居河边、龙潭等处,方便及时堵截,老五子孙居几比、儿科坨、喊落一带山上,负责瞭望、报信和策应。

  桌锣,是剩在桌子上的最后一份,比较安稳,就分给老三掌管,分居在距马颈坳镇约10公里的东面高坡半山之上,负责马颈坳东面区域之安全防务,这面防范任务较轻,因为其隔壁还住着老树村张姓家族。

  之后不久,四锣人口迅速发展,并逐渐富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都安居乐业了,都落地生根了,于是“四锣”也就演变成了“四落”,且除了播落寨、着落村还保留了原名的同音字外(现播落寨误写成了补落寨、波落寨),鸣锣、战锣均用回了当地最原始的名字,即溪州、隘口。

  考察四落的军事布局,严密谨慎,可攻可守,进退自如,可见初来之先祖非等闲人物,堪称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了。

  大量军职人物涌现诠释了司马河军事文化土壤深厚

  历朝以来,司马河流域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大批兵员,几乎每个村寨都或多或少有当兵的,如老红军石元晋、现在还健在的95岁的抗日老兵张祖善等。以抽样的干田村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军人22名,其中,抗美援朝兵3名,女兵1名(公安院校毕业),正团级干部1名。更是涌现了不少的军政要员,有史可查的如:明代昭勇将军张元虎(正三品),清代振威将军张耀燕(从一品)、世袭骑都尉张天鲁、张成典,军门(清代相当于提督官的别称)张成裕,随杨岳斌过台收复台湾的张成功、张成爱,民国时有抗日防空副司令少将张一尊,新中国成立后,有解放军31集团军副政委少将张正钧,还有一些正团级以上的军职干部,如张志浏、张正基、李明珠、陈先兰、张先其……

  俗话说:环境造人。如果没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土壤,没有浓厚的爱军拥军氛围,没有勇敢无畏的军人素质,没有对军人职责义务的深刻理解,没有身先士卒捍卫国疆的担当……会有这样一批批人前赴后继地去冒死当兵,会涌现出这么多的军职要员吗?

温酒铜壶

  司马河尚武民俗延续至今说明村民流淌着兵家血缘

  

  司马河流域民间爱武练武的故事举不胜举:过去每逢冬日农闲时,都有师傅“教堂子”,传授十八般武艺,刀、枪、棍、棒,四门拳、六合拳,高桩拳、矮桩拳,猴拳、虎拳,舞狮子、耍溜星……真是应有尽有。

  武术师张久经挑水不用扁担,而是像少林和尚一样用手提,一把80斤重的铜铛在他手里舞得泼水不进;

  有一位人称“三公”的,年轻时倒行路,从坡脚到坡头近300米(其坡度约45度夹角),脚上还顶着8个碗,到达目的地后一个碗都没有摔坏;

  张民知,曾有5个土匪突袭用梭镖杀他,他只用一根随身带的中长湿手巾就全部接住而且毫发无损;

  梁德顺,一根80斤重的铜棍耍得呜呜叫,他参加抗美援朝战役,最喜欢搞肉搏战,凭着自己的湘西武功英勇杀敌,立了不少战功;

  清代朝阳寨张斗魁学武,在现在的马颈坳镇团结村喜鹊营练功,五月份去学,八月份逢考,仅三个月时间,当年他才十八岁,人品俊秀,身魁力壮,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他在马背上使得呼呼风响,凡参加应考练武之人无不赞叹,主考官当场公布,金榜题名,锣鼓喧天;

  民国时“汨比有个龙开斤,般般武艺他都精,飞檐走壁力气大,脚扫土地如牛耕。”(这是民间对武术师龙开斤的描述)他教的徒弟遍及乾城(今吉首市);

  女子张法妹习武,硬是将一箩箩黄谷用肉掌插成了白米,她背着小孩还把5个流氓打入河里,15个土匪想敲诈她家,被她所展示的武功吓退……

  舞龙舞狮是群众武术活动的集中体现,在司马河流域尤为突出。马颈坳的钢火烧龙,从正月十一玩到十五,特别是元宵节夜,舞龙壮汉,光脖赤身,擎着游龙,欢腾跳跃,迎寒风,淋冻雨,顶钢花,冒烟火,斗志昂扬,激情奔放,展示龙马精神,体现硬汉形象,尽显彪悍儿男尚武雄风。咚!咚!呛!锣钹鼓声响彻云霄。要!要!要!热血汉子气贯长虹。哧!哧!哧!钢花烈焰照亮夜空。好!好!好!围观群众欢声如雷……热浪高涨,古镇沸腾,汗与火,情与劲,搏击与呐喊,经久不息……

  舞狮子,阵势宏大,十八般武器呈人字形在前排阵,缓缓开路,边走边展示武术套路,十分威风。引狮人,手挚绣球,摆弄各种姿势跳跃,以逗引狮子和观众。双人玩的狮子紧跟绣球起舞,摇头扭身,翻爬滚跃,站立抖毛,东张西望,伶俐乖巧,神气十足。伴奏的锣钹鼓唢呐队,节拍紧凑,欢快明朗。到达表演地,武术队员围好表演场子,等狮子和乐队准备节目时,先由功夫扎实的赤手空拳亮出套路,或单演,或对阵,或持武器展示本领。在锣鼓声中,狮子出场,尽展舞狮技能让观众一饱眼福。地面舞狮活动结束,便是狮子的空中表演:狮子上桌。爬跳桌子,形式多样,最惊险的是马鞍桥(登宝塔)和一炷香。

  马鞍桥(登宝塔),就是用36张大桌子,从底层到顶层按8,7,6,5,4,3,2,1张桌子数重叠摆放,地面8张大桌子一字排放,桌子间距刚好在两桌间的空挡上面再放1张大桌子,上面桌子脚刚好压在下面桌脚面上,这样二层刚好摆放7张大桌,照此类推,顶层第八层是单桌,从下向上看,形同宝塔。桌子摆放完毕,狮子开始站立跳跃,爬翻舞滚,摇头摆尾,跳爬上桌,穿越桌下,施展绝技。从地面到顶层桌面,按桌高1米计算,足有8米高,相当于近三层楼房高度。一般人仰视,也会觉得晕眩。舞狮人胆大心细,从地面开始,每层从桌下穿越,出来玩个动作,轻松跳上上层桌面,左看右望,腑下仰上,毫无畏惧,舞跳自如,如履平地,层层过关,勇敢攀登。舞狮人若无其事,观众却提心吊胆。登到顶层,便依次踩着翻着放的桌子的四只脚,或做“金鸡独立”,或做“磨鹰展翅”等惊险动作,最后,舞狮人之一一个“鲤鱼标滩”动作,从顶层倒插而下,至第二层时一个空翻稳站于地面!观众惊心动魄,欢声如雷。

  舞狮人说,这还不算惊险,最惊险刺激的是“一炷香”。一炷香,就是用12张大桌,单张重叠,从地面到顶层桌面,高度有12米,有四层楼房高,让人望而生畏,危险性极大,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狮子要灵活地爬上爬下,又舞又跳,惊险吓人,舞狮人不仅要技精艺高,更要胆大心细,敢闯一炷香的舞狮者必是高人,令万民敬佩!

  “常教儿孙文和武,誓保中华山与川!”千百年来,司马河流域人民一直训练着“真把式”,传扬着尚武精神,流淌着兵家血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虽然现在我们已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这条闪烁着古代军事文化光辉之河,这条见证着血与火交融的军人风范之河!

  (稿件来源:团结报)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