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改造和发展卫生事业】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2021-05-11 09:23:56
—分享—

解放前,乾城县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广大劳动人民缺医少药,贫病交加,传染病频繁发生。

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疾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卫生事业逐年有较大的发展。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县卫生院后,即组织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为防止天花流行,进行牛痘接种,培训种痘员195人,全县春、秋两季免费接种牛痘17961人;1951年又普种39243人,1952年再种41973人,3年种痘共达99177人次。从此,天花在县内绝迹。同时进行预防霍乱、伤寒等疾病疫苗注射,1950年至1952年,3年共注射35386人次,并诊治病患近6万人次。

1952年,县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由1950年的7人增加到25人,有病床26张。从1952年7月起,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由县财政拨款,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3月,县人民政府在苗族聚居的第五区建立全县第一个区卫生所。同年8、9月,其他4个区也先后建立了区卫生所,有医务人员15人,列入县卫生院编制,有普通病床25张,主要任务是治疗疾病、预防注射、新法接生、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区卫生院自1952年3月成立到6月的3个月时间,为苗族群众治病1678人,收治住院病人24人,训练24名防疫卫生人员,为苗族群众种牛痘12524人,占该区总人口的85%。

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全县普遍建立卫生组织。1952年5月成立县防疫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9月扩大组织更名为县卫生委员会。各区建立卫生分会5个,村建立卫生支会94个,建立居民和机关、学校卫生小组1446个。为搞好环境卫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彻底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自1952年4月起,在全县城乡发动群众,开展以清除垃圾、疏通沟渠、排除污水、铲除杂草、填塞死水洼、改良厕所、水井及五灭一捕(即灭蝇、灭蚊、灭蚤、灭虱、灭臭虫、捕鼠)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确定6月为全县卫生防疫动员突击月,城镇从6月1日至15日为环境卫生清洁检查周,乡村6月15日至30日为环境卫生清洁扫除周。制定检查和疫情报告制度,订立爱国卫生公约,规定5天小检查,10天大检查,开展挑战竞赛活动,争拿卫生红旗。7日至11日举办62人的卫生防疫训练班,学习卫生防疫知识,研究工作步骤及如何开展宣传教育。11月,又培训各村卫生积极分子97人。每区选择1个重点村,工作由点到面,户户动员,家家动手,全面开展。自4月至12月,全县和用各种会议、上门个别谈话、发放宣传品、放映幻灯、办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卫生防疫知识水平,增强消灭细菌战的信心,积极投入到爱国卫生运动中去。在1952年全县城乡首次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共捕鼠13522只,改良水井46眼、新打水井12眼,改良厕所2492个、新建厕所175个,新建垃圾围327个、添设垃圾箱13个、清除垃圾22.3万多担,疏通沟渠1.3万多丈,填洼地坑411个,铲除杂草1.2万多亩。消灭和清除了大量苍蝇、蚊虫及其孽生场所。

为解决妇女分娩的痛苦,由妇联和卫生部门具体负责,广泛开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推广新法接生。自1951年6月,训练新法接生员,每年1期。同时改造旧产婆。1951年至1953年,3年共培训新法接生员122人。1951年6月全县建立8个接生小组,1952年以区为单位建立5个接生站,下设16个接生小组,1953年建立县妇幼保健站,又增设7个接生站。自第一批新法接生员训练班结束后,依靠这批接生员为骨干,在全县逐步推开新法接生,婴儿的死亡率大大减少。据所里镇14个村1950年的不完全统计,旧法接生小孩104个,死61个,死亡率高达58.65%,1951年至1953年,全县新法接生2719人,死55人,死亡率仅2%。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底,乾城县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886亿元(旧币,下同),比1950年增长50.04%,平均每年增长22.5%,更可喜的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50年的1.67%,上升到1952年的10.55%;农业产值则由1950年的98.33%,下降到89.45%,一个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领导,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等经济结构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已在乾城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52年,乾城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平均产粮696斤,比1950年提高23.4%;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平均产值256万元,比1950年提高18.52%。农村人口人平年消费粮食514斤,比1949年提高28.5%,195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67000万元,比1950年增加75.17%。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一定的发展。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得到巩固。全县城乡秩序安定,人民精神焕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切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6/434706/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