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取缔了城乡粮食自由市场,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户的粮食供应,成为粮食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1953年11月17日,吉首县人民政府制定《吉首县城镇粮食统销初步计划(草案》》,按“内紧外松,先宽后窄,先粗后细”的原则,对城镇居民实行计划供应粮食,号召居民节约用粮,省吃俭用。对农村缺粮户,实行统销。农村粮食统销,是粮食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缺粮户的生活,关系到巩固统购工作的成绩,稳定卖粮户情绪,提高缺粮户积极性,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各个方面,1953年度粮食统购入库大体结束时,县委于12月22日召开扩大会议,部署统销工作。一是各区召开区干部、片组长、乡主干会议,根据摸底情况,分配区乡集镇粮食销售控制数。二是由鸦溪乡工作组先进行统销试点,从试点中摸索经验,指导全县农村统销工作。试点在三个行政组进行,12月29日开始,经三天时间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即落实了统销任务。他们的做法是,在统购摸底掌握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党员、团员、积极分子进一步摸清缺粮户和人口数,缺粮时间、数量、现有粮食,同上年生活水平对照,澄清每户底子。再召开党、团员、积极分子会,明确统销政策和对象,并确定典型缺粮户,帮助其制订增产节约计划,做到尽量少买粮或不买粮。同时,一方面向群众宣讲统销政策,宣传增产节约,宣布“缺粮多的多供应,缺粮少的少供应”,稳定群众情绪。另一方面,抓典型户,开好家庭会,具体制订增产节约用粮计划,及时召开群众会,自报缺粮数。三是各区代表会后,于12月底入乡宣传发动,参照试点的做法,铺开全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1954年元月10日前后,农村统销基本结束,落实农村统销户5332户,23019人,占农村总户数的24%,总人口的23.3%,年度内统销供应大米6741599斤(含全县非农业人口定量供应数)。
在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根据政务院规定,先后对食用植物油料实行统购统销、棉花计划收购和棉布计划供应,1956年又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一收购。
粮食统购统销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一开始,县委集中了主要精力,动员全党和全体干部的力量,认真宣传贯彻和执行党的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和说服教育,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通过粮食统购统销,建立了国家管理下的粮食市场,打击了粮食投机倒把和黑市交易活动,稳定了市场粮价、物价,安定了人心,为巩固工农联盟奠定了基础。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模范人物和积极分子,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改变了人们长此以往的粮食交易习惯,必然受到旧的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干扰,首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对此,县委按照党的政策,适时进行了研究处理,并在各年度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使粮食工作逐步走上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粮食、油料、棉花及其他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或计划收购、计划供应,较好地解决了粮食等物资的供需矛盾,保证了城乡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物价和节约粮食,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带动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基本保证了在粮食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农村和城市人民的粮食需要,这些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前一阶段对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有些统得过死,自由贸易市场基本取消,农民同市场的联系被割断,抑制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发展,农民的经济来源狭窄,致使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直至1985年,统购统销的历史方告结束。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6/434713/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