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实行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高级农业合作化高潮】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05-25 09:12:08
—分享—

1955年10月4日至11日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并正式在报上登载。11月,国务院又公布了《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迅速在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共湖南省委先后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和全省第一次区委书记会议,根据《报告》和《决议》精神,集中批评了省委在领导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保守思想”,讨论通过了全省大批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具体执行计划。湘西州地委先后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制定规划等形式,作出一系列指示。中共吉首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精神,及时组织县直机关全体干部学习《报告》和决议,并于是年11月9日,向各区委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区乡干部学习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①当前国内农村阶级斗争形势是农民同富农和其他资本主义因素的斗争,实质上就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或发展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②反对农村工作中的右倾机会主义,改变领导落后子群众的面貌;③认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有农业合作化的适当配合,农业合作化是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可能性,相信大多数农民(贫农、新老中农中的下中农,简称三部分人)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相信党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合作化的具体道路和步骤是由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而到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社会改革要和技术革命相配合。

12月,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1956年1月5日至10日召开第五次互助合作代表会议,1月下旬再次召开三级干部会,反复贯彻中央和省、地委指示精神,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从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吉首县1956年发展计划;学习《人民日报》的《彻底批判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元旦社论,进一步检查合作化运动中领导方法上的“按常规走路,拖拖沓沓,害怕困难,看不见新鲜事物,看不见新问题,看不见先进经验”的“右倾保守”思想所造成的“时间拉得长,工作成绩不大,正气不振,邪气高涨”的结果,确定全县农业合作化的工作目标:1956年全年发展85%以上农户加入农业社(其中转高级社70个,占总农户30%以上),实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化。1958年全县实现完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

1956年春,以最先建立的21个初级社中增产突出的8个社为基础,合并13个新社,782户,试办7个高级社。1月1日至12日,举办试办高级社骨干训练班,训练86人。训练班上学习中央和省、地委的指示和政策,讨论转社步骤、作法和具体问题处理办法。县委宣传部长何兰亭在训练班总结报告中强调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田土、荒山、耕牛、农具、山林、油坊、水碾、鱼塘、社内资金、社员自留地和私有部分等14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哪些必须入社,哪些折价处理,哪些归私有,作出明确规定,按社会主义的原则,入社后,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生活资料私有。同时强调,社员养猪、羊、鸡、鸭等仍为私有,不得合拢归集体,避免产生“吃大锅饭”、“归大堆”的错觉。通过学习,参训人员进一步认识到,由半社会主义的初级农业社转为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大改革,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跃进了一大步,必须有步骤地、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发动工作。

县委要求试办高级社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由内到外,由骨干到群众,进行广泛思想发动。使大家知道,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生产组织,它的优越性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统一组织安排生产,统一经营,克服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带来的矛盾;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可挖掘生产潜力,改变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达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劳动力实行分工分业,可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开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老弱孤寡可得到合理安置,各得其所。第二步,确定社员名单,研究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转社后,田土、荒山及附属水利设施等,无条件转为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耕牛及大型农具作价归公;山林分别不同情况作价归公;社员屋前屋后的菜地、空地、少量果树、竹林归社员私有;社内股份基金、公积金、公益金、行政管理费按总收入比例提留。把政策交给群众,使入社群众做到口愿、心愿、人人愿、全家愿。第三步,建立领导机构,划分劳动组织,调整骨干,选举社委会、社主任,制定社章,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尔后召开社员大会公布,宣布高级社成立。第四步,制订生产规划,全力转入生产,按划分的生产队组织集体生产运动。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6/434720/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