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加快对资改造的指示精神,制订对私营工商业全面改造规划,要求1956年私营商业改造面达75%以上,至1957年,90%的私营工商业都得到改造。中共吉首县委于12月下旬召开县、区主干会,1956年1月3日~9日召开90多人参加的第一次财经系统扩大干部会议,传达省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分析了此前改造工作的情况:一是进度缓慢,商业改造面只达8.9%;二是各行业商户全面安排后,一般都能维持,克服了“三死”现象,但仍存在大户赚钱、小户困难状况;三是压缩了国营零售,过多地让给私营,使有的户过饱。这种状况任其下去,势必助长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搞好经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县委决定,按照“先主要行业,后次要行业,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大后小,先改造对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行业,后一般行业”的原则,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进行全行业的经济改组,按业改造,即从原来主要的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推进到主要的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会后即派出工作组进入市场,分四步开展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第一步,准备阶段。一是组织准备。县委成立对私改造五人领导小组,向吉首镇、乾州镇分别派出私改试点工作组51人,专抓私改。同时,在国营贸易公司内设立公私合营管理处,负责县城地区各个行业的改造工作。一是思想准备。组织私改队伍学习私改文件,明确方针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制订工作步骤,审查私改方案,交待方法,进入市场,开展工作。三是训练骨干。这阶段,县、区共训练私商骨干156人。
第二步,宣传发动阶段。一是各区(镇)在县委私改工作会议后,分别召开财经扩大会,党团员会,店员职工会等一系列会议,广泛宣传贯彻对私改造精神,学习党和国家对私改造的方针政策,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号召工商业者掌握自己的命运,爱国守法,积极经营,接受改造,同全县人民一道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由县委宣传部负责领导组织,县工会、青年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学校紧密配合,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同时采取亲串亲、邻串邻、行业串行业的串连活动,造成强大的政治声势,街头巷尾、城乡上下一片改造呼声。
第三步,成立公私合营筹委会,清产核资,草拟章程,安排人事。各区(镇)经批准公私合营的行业,分别成立公私合营筹备委员会(小组),5~9人组成。筹委会(组)再组织3~5人的清产核资小组,分别由公资劳三方代表组成,代表筹委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就绪后,本着“原封不动,逐步改革”方针,调整商业网(店)。充分利用原企业的人员、技术,采取“人尽其才,量才任用”原则,根据经营范围、机构设置的需要和便民利民的要求,并店开业,将资方、劳方、实职人员全部作出安排。凡通过改造的单位,经民主讨论,建立章程和各项制度,投入正常营业。在当时汹涌澎湃的农业合作化高潮影响和私改工作的强大宣传声势下,私营工商业者和家属以及企业职工激情奔放,全县迅速掀起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高潮。
第四步,总结回头看,全面转入生产经营,开展劳动竞赛。3月中旬,改造即将结束,县委及时布置总结回头看,并组织检查组,协助各区(镇)总结检查前段工作,发现偏差,立即纠正。在检查纠正偏差、处理具体问题的同时,从上而下发动组织生产经营,制订指标要求,开展劳动竞赛和评比奖励。在竞赛运动中,合营、合作企业职工社会主义劳动热情高涨,服务态度转变。据当时四个区(镇)统计,共组织服务农村货郎担43副,流动服务组2个,增设摊点13个,做到了便民利民、扩大商品流转;服务行业增加花色品种,满足消费者需要;生产企业产量提高,成本下降;营业态度向“百拿不厌、百问不烦”转变。各企业营业额明显上升,市场形势逐步兴旺。但在工作中急于求成、要求过高的思想做法,违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政策,带来了消极影响。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7/434667/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