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实行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五”计划,农业发展】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06-03 09:23:56
—分享—

吉首是一个山区农业县,自然条件恶劣,耕作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针对这种状况,中共吉首县委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业上。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中,本着“以增产稻谷为主,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的方针领导农业生产,努力改造自然条件,改进耕作技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超额增产运动。“一五”计划期间,虽然遭遇1954年和1956年两年严重自然灾害而造成减产,但总体上仍是不断发展的。1957年是建国后第一个大丰收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人均增长21.5%;粮食总产量增长17.6%。农业生产条件和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当时主要增产措施有:一是抓紧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能力。“一五”期间,针对县域自然特点,本着“小型为主”、“整修为主,新修为辅”的方针和地委提出的大量开挖“牛困塘”的意见,每年冬春发动群众新修、整修塘、坝、沟、圳、水井、简车、水枧等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好一切水资源,增加稻田灌溉面积。1954年,吉首连续遭遇三次暴雨袭击,酿成严重洪涝灾害,1956年遭遇长达70天的夏旱,45%的稻田和50%的旱地严重受灾。由于组织起来的全县人民奋力抗御和多年建设的水利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一五”期间,全县水利建设共完成土方175.6万方,石方6.8万方,扩大灌溉面积2.4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余亩。水利设施增多,灌溉条件改善,为降低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957年农业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二是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改良低产田土。县委在领导农业生产运动中,把广辟肥源、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改良低产田土作为超额增产的重要措施。“一五”期间,在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中,充分发动群众,针对不同田土情况,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加深耕作层、砍除田边坎边遮阳灌木杂草、开沟排冷浸等办法,改善田土自然条件,春夏发动群众打山青,秋冬扩种绿肥,结合“三光”治虫(禾莞检光、杂草铲光、病草烧光)沤制堆肥、氹肥,大烧草木灰、火土灰,挖岩灰、硝土、禁山土等。同时,全面推广醴陵农民“四勤八有”的积肥经验,把常年积肥同季节性突击积肥结合,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采用先进技术,推广良种,改变耕作制度。在农业增产运动中,县委把科学技术推广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1953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1955年按五个区分别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至1956年,通过开办各种技术训练班,共培训农民技术员3000余名,为先进经验和新技术的逐步推广、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起,水稻合式秧田育秧、盐水或泥水选种、均匀密植、药械防治病虫等技术在互助组内采用并逐步推广。1956年,水稻实行盐水或泥水选种达90%以上,60%以上的秧田采用了合式秧田育秧和湿润秧田育秧,90%稻田实行均匀密植,60%稻田推广了化学农药六六六防治害虫。1956年,县农业局内设立种子小组,1957年各区农技站配置了种子员,加强了对各种作物良种的选留、繁育、引进、调剂、推广工作。在选育和推广良种中,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开展群众性的选种留种和繁育工作。1957年,全县农业社建立早、中、晚稻种子田828亩,生产的种子除农业社自用外,还由国家收购一部分在县内外调剂。此外,在耕作制度改革上,改变稻田冬泡习惯,扩大绿肥、油菜、小麦种植,逐步提高复种指数,改一年一季为一年二季或三季,逐步扩大双季稻试种面积。农民群众接受和推广新技术、新经验的程度逐步提高,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农业合作化后,加强了山林保护,开展了群众造林运动。据1957年统计,当年全县营造用材林2.1万亩,经济林3.5万亩,抚育幼林3.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垦复油桐油茶林1.7万亩。国营县苗圃和农业社集体育苗277.6亩(其中县苗圃81.6亩),各地制订了护林防火公约,基本制止了乱砍滥伐现象,吉首山林绿化呈现新景象。

“一五”期间,加强了畜牧业的优良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普遍开展疫病防治,开展耕牛、生猪保险业务以及一系列扶持措施,全县畜牧业发展很快。耕牛是“农家宝”,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指示各乡成立护牛委员会,订立护牛公约,发放耕牛贷款,促进了耕牛发展,至1958年,存栏牛达15719头。养猪是农家传统副业,一般一户农家每年养猪一至数头。农业合作化后,多数农业社兴办集体养猪场,公养私养并举,生猪发展很快。1957年达34486头,比1952年增长31.6%。鸡、鸭、水产品都有大幅度增长。畜牧业的发展,改善、提高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对农业丰收起到重要作用。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7/434668/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