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瞬间风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制定计划,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2021-06-24 09:45:18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八大给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当时吉首的形势是:1955年夏季以后,通过批判“右倾保守”,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至1956年底,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高级合作化。然而,由于当年遭遇了严重旱灾,农业歉收,全县粮食总产只完成计划的85.3%,比上年减产13.5%,大部分指标没有实现计划目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困难。1956年11月7日,县委、县人委联合发出《关于迅速全面开展冬季生产、水利冬修、治虫、积肥运动的指示,开展“拿回来”运动,以减轻旱灾造成的困难。12月8日至19日,县委召开县、乡、社主干会议,县委书记墨林作《作好生产计划,搞好经营管理,挖掘潜力,争取1957年大丰收》的报告,要求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宣传贯彻八大会议精神,把八大提出的任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会议公布了1957年的吉首县农业生产计划,要求全县农副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比丰收的1955年分别增长24.5%和10%左右,90%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会议指出:巩固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和长期的工作任务。会议号召全县机关、学校、部队和城镇居民同广大农村社员一道,发挥农业社优越性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用八大的思想指导行动,大办农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年秋冬的“拿回来”运动,发动群众扩大秋冬季作物生产,加强培育管理,增收了粮食95万斤,弥补了因旱灾造成的一部分损失。同时,县、乡、社紧密围绕1957年的计划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积肥造林等冬春生产群众运动,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首先对全县进行普查规划。当时,全县稻田面积123554亩,抗旱能力在50天以上的有14492亩,只占总面积的11.73%,抗旱41~50天的9234亩,占7.47%,抗旱30~40天的18905亩,占15.3%,抗旱30天以下的15508亩,占12.55%,无抗旱能力的天水田有65415亩,占52.94%,故一遇天旱,农业生产就要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县委根据全国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和省委关于今冬明春开展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的精神以及第一届省人代会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巩固农业社,发展生产,搞好水利冬修的决议》(1956年12月1日),按照普查制订的分年规划,决定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1956年冬至1957年春的一项重点工作,本着“兴修与管理并重、巩固与发展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和“依靠群众、社办公助、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多种多样、投资少、收效快”的原则,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改善1956年受灾地区及抗旱能力薄弱地区的水利条件,争取1957年在同等旱情下,缩小受灾面积,减轻受灾程度;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巩固改善现有水利设施,扩大蓄水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以整、修、扩为主,适当新修,以适应农业高级合作化后农业增产的需要。通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全县整修和新修水利工程566处,其中新修小二型水库2座,新修河坝30座,整修181座,新修和整修小山塘221口,修引水沟渠7条,开发水井25眼,新装和整修筒车90架,安装25马力柴油抽水机1台,共计增加灌溉面积6602.6亩,改善灌溉面积8214.7亩,增加抗旱能力在50天以上的水田3142.5亩。

群众性积肥运动,主要是结合水利冬修挑塘泥,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污泥,结合“三光”治虫沤制氹肥堆肥,扩大种植绿肥2.8万亩。积极推广醴陵农民“四勤八有”常年积肥经验,大积农家肥。群众普遍采取了“五烧”(烧火土灰、窑灰、石灰、灶灰、草木灰)、“六挖”(挖塘泥、硝土、污泥、禁山土、油坊土、岩灰)、“二多”(多制堆肥、多沤氹肥)以及稻田压青等措施,广辟肥源,增积肥料,同时,在山旱田、偏远田地边修建灰屋、粪池,就地取材、就地烧灰沤逃,就地贮存,就地使用,保证这些田地的平衡增产。是年冬,全县推广寨阳乡庄稼社在山坡田地边挖窑烧火土灰、就地就近积肥的经验,县委号召开展“五千窑运动”,实际完成6207个窑,烧制火土灰400多万担。全县共积各种肥料1100多万担,平均每亩田达90担,为增产打下了物质基础。

在农业技术措施上,推广良种76260亩;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和“能种、保收、产量高”的原则,积极扩种双季稻;县以鸦溪乡为示范点,五个片农业技术推广站各定一个点,作无病虫示范,指导群众作好病虫防治。同时,积极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如适当提早季节,改革育秧方式(推广合式秧田、提倡湿润秧田),合理均匀密植、精耕细作,合理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等。并以县国营农场作为科学技术示范点,乡、社成立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使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夏,在旱象露头、病虫盛发季节,县委、县人委会于7月23日发出了《大力发动群众,采取一切措施,迅速开展抗旱、治虫工作的紧急指示》,提出“全党动员,全力以赴,战胜灾害,夺取丰收”的战斗口号,把抗旱、治虫工作列为当时农村工作中的政治任务。县委成立了抗旱治虫指挥部,乡、社、队分别成立了领导指挥机构,并抽调一批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田间,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战斗,各部门、各单位都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夺取农业丰收的共同目标上。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7/434689/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