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湘西:一路一梦想

来源:团结报 编辑:周玥 2025-08-18 09:08:55
—分享—

原载于《团结报》2025年8月14日2、7版

一路一梦想

——湘西州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纪实

在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区腹地,湘西州曾因山路崎岖、信息闭塞,一度被大山困住。这片浸润着浓郁民族文化的土地,发展的步伐显得沉重。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更让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面临现实的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等的关心支持下,湘西州紧紧围绕“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以“路”为钥开启逐梦征程,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与群众幸福生活铺就坦途。

2025年4月6日,州委书记刘涛在吉首市调研“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刘炜 摄

州委副书记、州长陈华在州交通运输局12328电话服务中心与工作人员交流。

全州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如今,10622公里(年报内)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延伸至乡间村寨,连接千家万户,50.41公里/万人的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7.7%。这一条条通村达寨的公路是串联起湘西绿水青山与田园风光的纽带,也是承载土家苗寨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跑道”。从“一生难出大山”到“想走就走去远方”,公路见证着湘西儿女出行梦想的实现,也见证着湘西从产业困境到百业兴旺。湘西大地上,正生动演绎着“一路通、梦想兴,百业旺、万家富”的动人篇章。

路之基:筑牢乡村发展“筋骨”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则产业兴的发展逻辑,在湘西得到了生动而充分地体现。

花垣县Y021十八洞村最美通村公路,全长10.33公里,蜿蜒在群山之间,将以往闭塞的十八洞村与外界连接。

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3年,十八洞村8.8公里通村公路完成提质改造,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为村寨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以此为中心,周边新建或提质改造31.28公里公路,将7个村紧密串联起来,形成了路网连片的发展格局。这一变化,为周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共同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村富”变“连片兴”。如今,排碧村的樟树港辣椒供应景区,每年增收15万元;马鞍村的柿子成为民宿“标配”。这7个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2.9万元。

湘西州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十四五”以来,全州修建旅游资源产业路1054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构建起“县道连城乡、乡道织网络、村道抵田户”的交通格局。湘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260元,增长到2024年的14926元,增幅达183.76%;旅游收入从144.9亿元增长到723亿元,增长了398.96%;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实现翻倍增长。公路,真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富裕的“产业传送带”,带动湘西的乡村经济一路腾飞。

保靖县X026国茶村公路全长10.57公里,公路连接茶园,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湘西州在公路建设中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于心。这里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多变,建设者们不搞“一刀切”的标准化施工,而是坚持以山区实际为出发点,严格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可窄”原则,动态调整线路走向,力求让道路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流一般,自然地嵌入生态环境之中,实现交通功能与自然保护的完美融合。

驾车行驶在吉首市县道077洽比河旅游公路上,公路如灵动的丝带,缠绕于翠绿的山间,与洽比河的潺潺流水相依相伴,一路串联起中黄、岩科、洽比等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青山环抱中,古朴的苗寨错落有致,共同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图,让每一位路过的游客都沉醉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美景之中。县道077洽比河旅游公路也因此获评“湖南省最具人气路”,成为“路随景生、景由路活”的生态样本。

近5年来,全州累计提升美丽农村公路94条756公里,最美生态公路2676公里,建成公路观景台25处。花垣县十八洞村通村公路,更是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龙山县X008线(八面山至里耶公路)、保靖县X043线(复兴镇至大妥万亩油茶产业园公路)、永顺县Y039线(西米至三角岩公路)等,先后获评十大“湖南省最美农村路”。如今,湘西州84% 的乡镇都拥有美丽农村路,成功实现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让公路成为湘西生态美景的一部分。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乡村公路,似一条灵动丝带,在山间轻盈穿梭,将错落屋舍、层叠绿意串成诗画长卷。

随着湘西州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013年的7.9万辆,增至2024年的28.9万余辆,农村“停车难、会车难”成为新的民生痛点。“以前十几台车就能把寨子堵得水泄不通,停车都没有地方。”吉首市己略乡夯坨村村民回忆起过去的停车窘境时说。

为解决这一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全州累计投入2.38亿元,建成村组停车场1917个、错车道4003处,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停车场”。如今,走进湘西乡村,宽敞的停车场和便捷的错车道已成为“标配”。这些停车场不仅满足村民日常停车需求,农忙时还能用于晒谷,闲暇时又成为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变身乡村里的“多功能服务站”。

“现在停车不愁,公路变宽敞,心里更亮堂!”夯坨村村民龙先宏站在村里新建成的停车场前,脸上洋溢着笑容。从“停车难”的焦虑到“晒谷场”的惬意,变化里藏着的是治理者对民生痛点最实在的应答。

路之治:精细化管理保通畅

“路通了不算完,管好了才算数。”在湘西的山村里,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当地人对公路的深层期待。湘西州交通运输行业点多、线长、面广,农村地区涉及1万多公里农村公路、1689余台农村客运车辆。为了让每一段山路都有人管、有人护,湘西州从制度、科技、队伍等方面发力,构建起公路长效管护体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交通极为落后,彼时群山阻隔、道路险峻,建设者们翻山越岭,靠土仪器,甚至悬于悬崖打炮眼来修路。

湘西州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现行有效法规政策,致力于推动乡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州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湘西自治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湘西自治州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建设、养护、管理等各环节的责任和要求,让农村公路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州委州政府连续10年将“最美生态路”创建纳入美丽湘西建设清单,近4年更把路域环境整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转化为年年兑现的民生承诺。推行“一路一档、一路一策”工作方式,集中整治违法搭建、占道经营等乱象。近5年,全州打造美丽农村公路756公里、路域环境整治示范路642公里,25处观景台成为村民歇脚、游客拍照的好去处,9个交通驿站里总能喝上一杯热茶。

科技的“智慧眼”让公路监管迈入精准化时代。全州273辆农村客运车均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接入智能监管平台后,从实时监测到预警处置形成完整闭环管理。8个超限检测站与25个不停车检测点的数据实时接入省治超系统,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让科技成为公路管护的“卫士”。

泸溪县Y114马王溪至长坪公路,全长4.16公里,是“信用+”模式实践运用,保证了项目质量安全和时效。

打造专业过硬的执法队伍,是公路管护的重要保障。湘西州以常态化自我革命推进交通执法铁军建设,开展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结合实际梳理出100个执法风险点,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以罚代管、以权谋私”现象。近3年累计整改执法领域突出问题29个,及时妥善解决群众举报投诉1105起,群众满意度100%。

制定“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做到情理结合、宽严相济。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柔性执法,获得群众高度肯定。保靖县吕洞山镇交通劝导员石大姐说:“现在执法既讲规矩又有人情味,村民都主动守规矩。”2025年7月,在交通运输部开展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活动中,州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获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湖南省“打非治违”优秀单位。

路之兴: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三分在建,七分靠养。”公路养护作为保障山路畅通的关键环节,在湘西州的交通发展中被摆在核心位置。

湘西州严格遵循“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原则,率先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起路长巡查、督促通报、信息公开、检查考核等全链条制度;量身定制农村公路养护“三有十无”工作标准,为日常养护提供精准指引。创新建立农村公路桥梁技术和行政“双责任人”制度,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巡护与定期检测,为桥梁安全加上“双保险”。

龙山县X004偏岩至猛溪公路,全长11.224公里,穿过最典型的岩溶台地——洛塔岩台地。

农村公路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出行安危。“十四五”期间,湘西州下大力气补齐安防短板。完成4791公里安防设施建设,为群众出行加上了“安全锁”、系上了“安全带”。2013年至2024年,累计改造危旧桥梁662座,一二三类桥梁比例跃升至99%。曾经让人胆战心惊的公路“惊心桥”如今已成群众脚下稳稳的“放心桥”。

州交通运输局编制了《安全生产检查手册》《“常见病”诊断书》,将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在建工程、公路营运4大领域,客运站场、重点车船、隧道桥梁等16个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项目、重点、结果以表格式、菜单式明晰化,实现“重点突出”“照单体检”。

保靖县创新推行的“两站两员”机制,全县12个乡镇设交通安全管理站,192个村建劝导站,退伍军人、老党员化身“护路人”,紧盯红白事、赶集日等风险节点,构建起“路上吹哨、多方报到”的快速响应体系,让事故响应速度从48小时大幅缩减至2小时。

永顺县X026老司城通景公路,全长18.5公里,是通往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的唯一农村公路。

“十四五”以来,全州累计投资21.7亿余元,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2059公里。如今车行湘西山路,急弯处有警示标识、临水处有防护护栏,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公路已成为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安心路”。

市场化改革为公路养护注入新活力。湘西州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组织模式,推动养护工作更科学、规范、高效。古丈县探索的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机制便是成功实践,试点以来已理赔270万元,让灾毁修复时间提速80%,为公路养护加上了“保险绳”,有效破解了灾毁养护资金不足、响应滞后的难题。

公路养护不仅是政府责任,更需群众广泛参与。在龙山县内溪乡五官村,村民清理路面杂物、上报安全隐患就能赚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创新举措让护路行动有了实实在在的激励。从“要我护路”到“我要护路”的转变,让每一条山路都成为连接干群情谊的民生纽带,共同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出行安全。

路之效:一条路激活一片产业

“要让农村公路不仅通起来,更要运营好,真正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在湘西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交通变革改变着城乡面貌。

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为湘西州客运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全州集中收购更新车辆591台,改造客运站场和招呼站点734个,开通城乡公交专线85条,镇村支线114条,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纵横交错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7个县市全面实现“公司公营”模式,彻底告别了过去“多小散弱”的格局。

吉首市己略乡菜农专线,实现惠民与企业盈利“双赢”。

创新推行“日常覆盖 + 重点保障”运营模式,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灵活开通“菜农专线”“采茶专线”“学生专线”“赶集专线”等27条特色线路,开通稳定“特色交旅专线”18条,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2025年春,吉首市15万亩茶园的明前茶进入采摘季节。“明前茶公交专线”应运而生,每天5:50准时发车,8至10分钟一班,35公里路程票价仅3元,日均运送采茶工5000名,助力茶农增收。吉首市丹青镇,当地客运票价从25元降至10元,公交开通当天,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这一惠民举措。并且针对老年人、学生等群体的优免政策同步实施,每年为群众减轻出行负担超5000万元。花垣县聚焦赶集和学生出行需求,打造40条“微循环”专线,车费2至5元,年均为群众节省出行开支1400万元。这些特色专线年载客量超68.5万人次,以精准服务传递民生温度。

同时,在全州119个客流相对较少建制村推行镇村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按照“客运车辆大改小、上门接送、按需灵活发车”的服务模式,开通县际定制客运线路13条,投入9座小型客车152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定制客运县市全覆盖。“村村通公交,抬脚即上车”成为现实,城乡联系更加紧密。

“快递进不了村,山货出不了山”曾是制约湘西农村发展的“掐脖子”问题。深化客货邮融合发展,成为湘西州畅通城乡物流、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全州整合客运站场、邮政网点等资源,建成乡镇综合服务站115个、村级站点792个,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物流服务网络。

古丈县C772线罗依溪路段樱花公路优美如画。

花垣县以“全域公交”服务体系为依托,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全覆盖,快递进村率从2020年的50%提升至100%,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2024年寄递业务量增长63.6%,投递量同比上升50.24%,猕猴桃、腊肉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快递网络走出大山、畅销全国。

2024年全州寄递业务总量达7.13亿标准量,人均年使用快递包裹量达61件,快递业务量近3年来平均增速19%以上。“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进村”城乡双向运输进一步打通,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因路而兴,民心因路而聚。交通动脉的延伸拓展,为湘西大地注入蓬勃生机。全州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418.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25.85亿元,增幅达97.15%。湘西儿女走出大山、联通外界;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旅游观光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共赴“富裕路”。新时代新征程,湘西州将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山区交通运输发展的“湘西样板”,奋力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来源:团结报

编辑:周玥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吉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