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应贵
在湖南省吉首市老城区峒河公园建有一座“国立八中纪念亭”。该亭建于2004年秋,共有三层,红柱黄瓦,飞檐翘角,庄重伟岸,与东山公园的“一心阁”遥遥相望,是各地游人观光、小憩的场所。亭内立有八角形亭柱,刻有建亭序言、后记、捐资人地域和姓名,备有靠椅,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前门上首悬有“国立八中纪念亭”匾额,进门处左右悬挂以“八中”题头的楹联一副。右联为:“八皖生员昔困流亡苦遗恨国耻民仇传世远”,左联为“中楚儿女曾逢授业缘难忘恩师校训继天长”。后门上首悬有“烽火弦歌”匾额,门右联为:“烽火硝烟曾经迷漫世界大战场生灵遭劫难”,左联为:“弦歌激愤一致反对列强逞霸国际乃安宁”。二楼正门的对联是:“同学情深似海”,“母校恩重如山”。
峒河公园里的国立八中纪念亭。田晓兰 摄
1938年5月,侵华日军紧逼皖北,狂轰滥炸。安徽省阜阳的颍州中学、颍州师范、颍州女中两位校长苏家祥、王贤敏电告省教育厅怎么办?省厅同意迁往河南横川。后战事进一步吃紧,国民党教育部同意将这三所学校和安徽四所临时中学一起迁往湘西。理由一: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是家乡人,会照顾呵护师生 ;二、湘西万山重峦,日寇不会打到那里去。于是这批不愿当亡国奴的皖籍师生从武汉出发,别长江、过洞庭、芒鞋竹杖,踏上修成不久的湘川公路,携带图书和教学仪器,一路艰辛来到湘西所里(今吉首市老城区),教育厅长杨廉于同年8月上旬也到了此地,把学生重新进行组织,分设男高中部、女高中部、女初中部、师范部、男初中部共11个部,校本部设所里张季钧大屋(现“益丰大药房”),负责办理行政事务。由杨廉任校长,教务处主任高正方,总务处主任虞仲华,文牍员高庭碧。男高中部主任蔡荫荞,校址设河溪;女高部设对河,部主任佚名;女初中部设乾州孔庙,部主任刘君尧;师范部设雅溪,部主任郝庆培;其余各初中部分设洪江、永绥(今花垣)、保靖、麻阳和川东的秀山县青龙屯。后校长杨廉调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9月1日邵华接任国立八中校长职务。八中初成立时名为“国立安徽中学”,1939年4月,教育部把国立中学按成立先后重新命名,国立安徽中学位居第八位,遂改称“国立八中”。以后各分部又进行了调整。1943年改称分校,教职工380多人,学生5000余人,96个教学班,对促进湘西、川东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夫人劳安曾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八中学生生活艰苦,住的是庵堂庙宇,睡的是双层统铺,吃的是稀饭咸菜,穿的是自制的灰制服。生活费、零用钱由国家供给,课桌因陋就简,活动场地自己开辟。上课没有教材,老师讲,学生记。晚上,响过熄灯铃,同学们仍在昏黄的桐油灯下看书,老师来查夜,把灯吹熄,假装入睡,老师走后,大家又点灯继续看书。前半夜同学刚睡下,后半夜同学又起来看书,一盏灯点到天亮。第二天,晨曦初露,大家又走上山野、田垅,或自背国文,或朗读英语。八中学生刻苦攻读,卓有成效。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校先后毕业学生5000多人,升入国内各大学的有3000余人,考入军事院校的有1000余人。这与国立八中任课老师素质好、育人水平高联系紧密,学生永记老师涓涓之情,谆谆教诲之恩。
抗日战争时期,八中师生择地湘西,重整弦歌,为皖湘保存了一支教师队伍和一支庞大的学生大军。半个多世纪以来,八中师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祖国的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一批从湘西所里出发赴延安的八中师生,更经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礼,革命洪流的考验,成了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中,杨和生在辽沈战役中光荣牺牲,邵鸿鸣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柏心锦任过北京农机学院图书馆馆长,吴毅戎任过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等。他们是国立八中的光荣与骄傲。
为了不忘历史,昭示后人,自2001年以来,吉首市曾就读于国立八中各分校的87位学子,向分布在全国各地、台湾和美国的原国立八中学子发出捐资倡议,拟在校本部所在地吉首建造一座纪念亭。此义举得到近500名学子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解囊,为建造纪念亭尽绵薄之力。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人民币(含美金兑换)13万多元。纪念亭竣工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原八中学子聚会吉首,举行庄严的典礼仪式,大家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罗应贵
编辑:彭卫